在投资圈掀起波澜的,是一场关于权力、契约与信任的较量。
近日,一家名为伯朗特的机器人企业陷入舆论风暴。其投资人之一——君岚投资公开致信,质疑现任董事长尹某通过制度设计操控公司,并呼吁股东集体行动,以恢复公司正常治理结构,将尹某移出管理层。
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是尹某提出的一项薪酬方案。根据2025年8月6日的董事会决议公告,公司曾审议一项提议:自2025年8月起,总经理固定月薪为200万元。这一提案最终被否决,4票反对、1票赞成,理由是公司正处于亏损状态,应优先解决财务问题,而非提升高管待遇。
然而,真正引发争议的是另一项提议。据公开信披露,尹某曾建议,未来十年公司净利润减去一元后,全部归其个人所有。这样的提议被外界视为“掏空公司”的手段,也引发了投资人强烈不满。
从2008年成立至今,伯朗特曾经历过辉煌。初期营收仅数百万元,但随着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公司一度实现年营收超4亿元,利润过亿,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然而近年来,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连续多年亏损,累计亏损已超过3亿元。
这一切的背后,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2025年4月,尹某修改公司章程,规定董事必须从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的在职人员中产生。这一条款让外部股东难以介入公司决策,形成了一种“内部封闭、外部难入”的局面。
君岚投资指出,尹某并非技术创始人,而是通过一系列资本操作逐步掌控公司。他利用新三板市场的高估值引入资金,随后安排核心团队减持套现,所得资金转入其控制的“荣造一号基金”。借助该基金的投票权和董事席位,尹某逐步完成对公司治理的“私有化”。
如今,这场内斗因“荣造一号基金”清算完毕而迎来转机。投资者认为,这是推动公司回归正常治理的重要契机。
与此同时,公司公众号上的一篇公开信下方,却贴着尹某的哲学公式和“尹氏经济学”,内容晦涩难懂,引发网友调侃。评论区中,一个名为“尹荣造”的ID多次留言,称“江湖险恶”,似乎也在回应这场风波。
伯朗特的故事,折射出创业企业发展的复杂性。从最初的小规模作坊,到曾被誉为“新三板狂人”的企业家,再到如今陷入治理危机,这家企业的发展轨迹令人唏嘘。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契约精神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需要在合作中坚守底线,尊重规则。没有契约约束,仅凭道德自律难以维系长久的合作关系。
一位资深投资人用王维的诗句来形容这种关系:“白首相知犹按剑。”契约就像一把剑,既保护双方利益,也警示彼此行为。只有在共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对于伯朗特而言,如何重建信任、修复治理结构,或许是未来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而这场风波,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更需要理性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