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模型被引入到各个行业中,中医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数据显示,从2023年开始,已经有超过20个与中医药相关的大型模型陆续发布。这表明,中医药行业对于创新和传承的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
虽然这些大模型在医学影像分析和智能问诊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中医理论和实践本身的复杂性,中医药的数字化探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专家表示,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基础临床数据的积累不够以及专业人才的不足。因此,需要更多的医疗机构和一线医生加入进来,与大模型开发商合作,充分利用实际数据,实现其最大的应用价值。
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在很多中医院里,AI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已经被广泛采用。这些设备能够通过拍摄患者的脸部和舌头照片,结合数据库的知识,给出个性化的体质评估报告和健康建议。比如,南京的一家茶馆引入了“赛博老中医”,利用AI来进行舌诊和脉诊,从而为客户推荐适合的饮品。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葛广波教授提到,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诊断开辟了新途径。该大学正在研制的现代中医四诊仪,正是通过获取临床图像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对症状进行分类,以此来指导精确治疗。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像《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样的文件,都着重提到了信息化建设在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在最近举办的一次网络药理学与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中医药积累下来的海量复杂数据,能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有效处理,而人工智能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现阶段,大部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辅助诊断,特别是在新药研发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尝试。
中医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高质量临床数据的匮乏。尽管有不少团队正在进行数据收集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导致数据分布零散且难以融合。浙江大学的范骁辉教授提出,要克服这个难题,需要中医药行业、大模型开发商以及全社会共同出力。
作为数智中医药创新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所长曹永兵教授认为,大模型公司应当加强与临床机构的合作,搜集并整理优质的临床数据,以增强中医药大模型的实际效果和可靠性。
曹永兵还特别提到,确保临床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非常重要,否则会直接影响模型的精准度。另外,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务之急。目前,多所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