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模型在对话、图像生成、视频制作以及音乐创作等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处理实际任务方面仍有不足。AI 智能体的出现或许能改善这一点。它们可以看作是有明确目标和运行逻辑的 AI 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工具的智能体和模拟智能体。
基于工具的智能体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数字化任务,而不需要编程。比如,今年十月,Anthropic 推出了业内首款这样的产品。这个智能体可以把简单的指示(如“帮我填写表格”)转换为具体的操作步骤,比如打开浏览器、搜索信息并填写表格。Salesforce 和 OpenAI 也有类似计划。
模拟智能体的设计目的是模仿人类行为,最初由社会科学家采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博士生 Joon Sung Park 和他的团队提出“生成智能体”的理念,即通过互动重现人类行为模式。最近,Park 团队在 arXiv 发表了一篇新论文,名为《1,000 人生成智能体模拟》。这项研究通过与 1,000 名参与者进行两小时的访谈,成功构建出能高度还原个人价值观和偏好的模拟智能体。
目前,顶尖的 AI 公司认识到,只打造令人惊艳的生成式工具还不够,还需开发能够完成具体任务的智能体。而且,这些智能体正变得越来越善于模仿人类的行为、态度和性格。未来,基于工具的智能体和模拟智能体可能结合成一种全新形式,既能模仿个性又能代表人类行动。
然而,这类工具的发展也带来新的伦理难题。一方面,它们可能加剧深度伪造现象,造成更多有害的非自愿内容。另一方面,人们可能会疑惑:我们是否应该告知对方自己正在与 AI 对话而非真人?例如,当你创建一个听起来像你自己的智能体并与他人交流时,对方是否该知道实情?
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还远,但实际上已经迫在眉睫。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可能很快会更加紧迫。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AI 智能体在短时间内能多深刻地理解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