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市场监管部门与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展开对话,要求它们在促销活动上更加规范,避免无序竞争,推动餐饮行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这次谈话被看作是对外卖市场竞争的限制信号。
在此之前,外卖市场异常活跃。7月5日,阿里和美团相继推出“满25减21”“满16减16”等大额优惠券;7月12日,淘宝闪购也发放了“满18减18”的优惠券,美团则迅速以“0元喝奶茶”回应。然而,约谈之后,许多低门槛的优惠逐渐消失,只有少量红包和折扣券还能使用。
从7月初开始,市场氛围让人联想到2015年至2017年的第一次外卖竞争阶段,当时补贴频繁,平台通过亏损吸引用户成为常态。回顾这段历史,虽然商家表面上因订单增加而获利,但同时也承受了更高的出餐压力,利润空间微薄,品牌忠诚度也在下降。
面对平台的强势影响,商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比如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或选择第三方配送服务,以平衡独立性与合作的关系,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部分大型连锁餐饮品牌在外卖竞争中获得了明显的好处。7月5日至6日,淘宝闪购单日订单超过8000万,美团单日订单突破1.2亿,整体日订单量达到2亿。7月13日,美团即时零售订单数超过1.5亿,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1人下单。
订单量的大幅增长让一些商家实现了显著提升。奈雪的茶外卖订单两天内突破100万单,环比增长50%;多家Tims天好咖啡门店订单量激增;蜜雪冰城部分门店的柠檬水日销量达到1000多单。就连一些原本每天只有50到80单的小店,订单量也翻倍。
第二轮补贴再次引发了类似现象。7月12日上午,北京一家沪上阿姨门店排队人数达到400多人,其他城市的一些品牌也出现爆单情况。业内人士表示,未来100天里,每个周六消费者都将获得188元的外卖红包,外卖竞争将变得更加常态化。同时,一些平台如京东推出了“0佣金”政策,帮助商家提高利润率。
资本市场对这一趋势反应积极,两次周末补贴后,港股新式茶饮板块集体上涨。7月7日,古茗股价上涨2.17%,蜜雪集团也小幅上升。
不过,这种高补贴模式并非没有问题。订单暴增给中小商家带来了巨大压力,员工疲于应对,甚至不得不关闭外卖服务。有商家表示,尽管订单增多,但利润却难以保障,有些商品售价甚至低于成本价。
补贴的成本由平台和商家共同承担,随着优惠力度加大,商家负担加重。例如,在一次活动中,商家需要承担6元的补贴费用,而之前只需承担3.5元。对于连锁品牌来说,可以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维持微薄利润,但中小商家往往无法承受。
此外,外卖大战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同时,配送压力增大,洒餐、错单等问题频发,损害了商家声誉。
商家还发现,补贴虽然能吸引新客户,但一旦停止,这些用户容易流失。而且,算法推荐机制让头部商家获得更多订单,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
一些商家开始质疑平台的主导地位,担心自己失去定价权和独立发展的能力。有商家表示,补贴活动常常在未通知的情况下启动,让他们陷入两难:参与则亏损,不参与则失去客户。
平台的流量规则也让商家感到困扰。为了获得曝光,他们不仅要低价销售产品,还要花钱买流量,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平台可能会利用商家的数据支持其他品牌,这使得商家的发展受限。
国外也有类似案例,例如玩具反斗城与亚马逊合作后,最终被平台超越,失去了线上销售的优势。
这些问题促使商家重新思考与平台的关系,尝试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减少对外部平台的依赖。瑞幸咖啡就是其中的代表,它通过APP、社群等方式积累大量用户,降低了对外卖平台的依赖。
一些商家也开始引导顾客关注私域,如通过二维码卡片等方式,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用户。柠季就是一个例子,其单店日订单从200单增至650单,私域用户数量大幅增加。
配送方面,平台仍然掌握主动权,商家需要支付额外费用。这时,第三方即配平台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如顺丰同城、闪送等。这些平台提供灵活的配送方案,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顺丰同城与瑞幸等品牌合作多年,为其提供全渠道配送服务,确保高效履约。其他品牌如麦当劳、霸王茶姬也与之合作,提升配送效率。
2024年,顺丰同城的活跃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9%,显示出第三方即配平台在行业中的重要性。
尽管外卖大战暂时被叫停,但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关系仍将持续变化。如何在平台上保持独立性,同时借助私域和第三方配送实现自主发展,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