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artner研究副总裁季新苏的观点,生成式AI(GenAI)在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会经历一段低谷期,主要原因包括技术能力不足以及企业缩减开支。在具体应用中,GenAI面临多重难题,比如生成内容的可信度、准确性、安全保障以及用户隐私保护等。与此同时,企业普遍在削减信息技术支出,预计到2025年,整体预算将平均下降0.8%。据统计,超过六成的客户在GenAI相关项目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少于500万元。
作为新兴的技术亮点,GenAI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的表现较为亮眼,但在企业场景下却暴露出不少缺陷。例如,在消费市场中看似无害的“假大空”现象,在商业环境中可能造成重大失误。此外,模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而企业通常不愿意共享关键数据,这让兼顾安全与隐私变得十分棘手。另外,GenAI的应用还可能带来合规性风险,特别是在处理敏感信息时。同时,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多数企业都在压缩信息技术预算,预计到2025年平均削减幅度将达到0.8%。尽管部分公司加大了对GenAI的投资力度,但实际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依然有限。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而非承担长期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工具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被广泛认为是现阶段更具实用性的选项。这些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IT维护的成本和难度,还显著提高了操作效率。举例而言,一家银行借助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模块化管理和自助查询功能,从而减轻了整体IT负担,提升了运行效率。
低代码/无代码和RPA在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受到众多企业的欢迎。总的来说,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快速部署和全盘应用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或日常运营的收益。真正的难点在于推动整个IT部门的转型,而不仅是控制硬件和软件的开销。
综合来看,尽管GenAI具备一定的潜力,但其实际应用仍存在不少障碍。相比之下,低代码/无代码和RPA等技术在短期内更为可靠,有助于企业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