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换脸”引恐慌,生成式AI面临三大风险

图灵汇官网

引言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其带来的法律风险和司法挑战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深度伪造、知识产权侵权和隐私保护等领域。

生成式AI的法律风险

生成式AI的应用对社会和个人构成了显著风险,尤其在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传播方面。这种技术能制造极为逼真的虚假内容,容易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同时,在训练和应用过程中,该技术可能暴露用户的隐私信息,这一点在韩国的“N号房”事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生成式AI的知识产权争议

生成式AI通过学习海量数据集,能够产出新的文本、图像和音乐等内容,但也伴随知识产权争议。训练过程中可能未经许可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引发侵权问题。中国首例生成式AI侵权案中,法院判定被告未经授权使用原告的作品数据,侵犯了原告的复制权和改编权。

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隐患

生成式AI在训练和应用期间可能泄露用户的隐私信息。这类模型通常依赖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学习,而这些数据集可能未经充分脱敏处理,包含敏感的隐私数据。此外,在生成内容时,AI可能不当利用个人信息,进一步加剧隐私泄露的风险。

司法实践中的挑战

生成式AI在司法领域也带来诸多难题,如虚拟数字人的法律地位分析、现有法规与实践的不匹配,以及侵权责任认定等。

虚拟数字人的法律地位

真人驱动型虚拟数字人是通过多种AI技术构建的数字化人物形象。目前,司法界普遍认为这类数字人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无法享有自然人的法律权利。在首例涉及虚拟数字人的侵权案件中,法院认定数字人仅作为创作工具,不具备作者身份。

现有法规与实践的不协调

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知识产权侵权、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现有法规的不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导致法规与实践存在脱节。例如,AI训练数据的获取与版权授权之间的冲突,需要在技术创新与权益保障之间寻求平衡。

侵权责任认定的难点

生成式AI在著作权侵权纠纷中的责任认定十分复杂。AI生成的内容融合了用户指令和AI服务提供者的贡献,难以精准划分侵权主体。此外,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传统的侵权责任认定规则可能无法适用,增加了责任承担的难度。

应对策略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制度建设、技术监管和伦理规范等多个角度入手,确保生成式AI的合理应用与发展。

完善制度设计

首要任务是建立适合生成式AI产业发展的责任分配机制,参考“避风港”规则,确保AI服务提供者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针对著作权侵权问题,可适度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设立文本与数据挖掘的例外条款。同时,完善内容标识管理规定,加强对深度伪造内容的监管,确保AI生成内容的合法性。

强化技术监管与伦理指导

鉴于AI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构建完善的技术监管体系和伦理准则,从技术和伦理层面引导AI健康发展。一方面,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明确生成式AI的基本定义和技术要求,提升监管效能。另一方面,加强AI伦理规范,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AI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提升司法能力

解决生成式AI的司法难题还需增强司法机构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司法人员应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深化对新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及时更新司法观念。同时,需不断改进司法流程,明确涉及新技术的裁判规则,培养应对技术挑战的能力。

通过以上举措,可以有效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法律风险和司法难题,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洛客研发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