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者在为AI“打工”?全球新闻网站一年损失6亿访问量,百万粉丝博主: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图灵汇官网

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内容创作者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流量变革。2024年5月,谷歌推出AI概览功能后,用户无需点击即可获取答案,直接冲击了新闻网站和独立博主的流量来源。数据显示,全球新闻网站的月自然访问量从2024年7月的23亿次降至2025年5月的17亿次,降幅超过6亿。

国内虽然尚未出现类似剧烈波动,但部分平台的流量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据SimilarWeb统计,2025年7月,国内五大新闻与媒体应用的月度网页访问量相比2024年8月下降约1亿次,跌幅达26.1%。与此同时,AI平台的访问量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面对这一局面,许多内容机构开始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纽约时报》曾向OpenAI和微软提起诉讼,指控其“系统性盗用”文章进行模型训练;国内知网也曾对秘塔发出侵权告知函,最终迫使对方妥协。

然而,在维权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些内容创作者表示,AI虽能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但也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来源。例如,一位拥有270万粉丝的博主,因食谱内容被AI直接展示,导致其网站流量大幅减少。

尽管如此,也有创作者认为,AI并非完全威胁。他们指出,AI在某些领域仍难以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价值。比如游戏攻略需要实时更新,而AI难以准确区分不同版本的内容;此外,自媒体内容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更包含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情绪交流。

在国内,部分创作者对AI持观望态度。一位游戏博主表示,AI目前无法有效替代他的工作,因为游戏攻略时效性强,且主要收入来自商业合作,未受明显影响。另一位分享开源教程的公众号作者则认为,AI引用其内容可能是一种认可,同时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在版权保护与内容分发之间建立合理的机制,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生成式AI若能妥善处理版权与署名问题,或许能成为创作者的新工具,帮助他们拓展受众范围,提升内容传播效率。

但前提是,必须建立清晰的规则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才能让创作者安心投入创作。未来,AI与内容创作的关系,将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法律、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达成共识。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权亚杰
    下一篇

导读:《科创板日报》8月13日讯(记者 李明明)黄仁勋正在像押注OpenAI一样在中国押注未来的具身智能巨头。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英伟达携手众多中国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亮相,展示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