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加速迎接“ChatGPT时刻”

图灵汇官网

在2025年的CES展会上,国产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特别是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提到的“通用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显示出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方面,AI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加快了机器人产品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相关岗位需求的增长也让各方积极投身于机器人产业。国内一些厂商,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海外经验的扫地机器人品牌,其竞争力和市场布局持续增强。同时,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等新型设备逐渐进入大众视线。因此,有专家认为,2025年可能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生产的开端。

在展会上,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将在2026年加大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生产力度,这一消息掀起了新一轮技术竞争。展会还展出了来自国内厂商的多种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和陪伴型机器人,这些产品已覆盖多个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了其实用价值。

例如,追觅科技在其扫地机器人中引入了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实现了物品抓取功能。九号机器人展示了割草机,结合视觉和RTK技术提升了定位精度。萌友智能推出的AI机器宠物Ropet众筹成绩超出预期。宇树科技的产品同样受欢迎,既能用于家庭环境,也能在工业和救援任务中发挥作用。

人形机器人因其高互动性而备受瞩目。在高通展台,一款基于高通SoC平台的人形机器人“通天晓”与参观者频繁互动。阿加犀公司CEO孙晓刚提到,他们打算将这款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和家庭陪伴等领域。

马斯克关于Optimus量产进度的说明引发了更多关注。按照计划,Optimus将在2025年开始投产,2026年产量将扩大十倍,目标是年产5到10万台。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即将迈入商业化的重要阶段。

回顾这一轮机器人发展的浪潮,AI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使其更加智能。这也解释了黄仁勋提出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的观点。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余怡然指出,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和多模态AI等技术不断突破AI边界,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朝着智能体的方向迈进。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补充说,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成熟的产业链、价格下降、政策支持以及资本注入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随着物理世界数据的学习需求增加,真实可用的数据变得稀缺。这不仅可能放缓大模型的迭代速度,还会影响应用场景的扩展。英伟达推出的物理世界模型旨在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生成大量逼真的合成数据来优化现有模型。

余怡然进一步表示,英伟达的Cosmos世界模型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一个整合的AI框架,大幅减少了研发时间和成本,加速了技术的实际应用。该框架能构建高度真实的虚拟世界,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强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降低成本。

除初创企业外,传统汽车和手机制造商也对机器人表现出极大兴趣。波士顿动力转向电驱系统,这与当前汽车行业电气化的趋势一致。汽车厂商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执行器方面有供应链优势,而手机厂商则擅长小型化设计、高性能计算和精密制造。

即便如此,目前大部分商用机器人仍局限于特定场景。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虽然在工厂表现优异,但要全面进入大众市场还需较长时间。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认为,机器人要想实现灵活操作和强大决策能力,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群智咨询执行副总经理陈军指出,2024年全球机器人销量约为4700万台,预计2025年将接近6000万台。其中,服务型机器人占80%市场份额,主要服务于清洁场景。人形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较小,2024年约4000台,预计2025年将增至约5000台。

余怡然分析称,当前机器人进入市场的难点在于高昂的成本和不稳定的表现。中国市场对机器人价格的接受度不高,导致相关企业利润空间有限。此外,技术成熟度的瓶颈,比如数据稀缺、模型推理效率和可靠性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点。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被分为大脑、小脑和肢体三个方向。大模型对大脑和小脑的提升作用显著,但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李君兰提到,“大脑”是人形机器人成熟度最低的部分,用户最期待的是提升机器人的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张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