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展现出了在多种复杂场景中的出色性能,比如成功跨越长城并在戈壁滩奔跑完成马拉松,这被视为中国科技迅速进步的一个标志。1月14日,北京市政府在其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会重点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特别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等20个前沿领域,并计划在今年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最近,人形机器人相关股票在市场上表现抢眼。截至1月14日收盘,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整体涨幅超8%,超过百只个股上涨,其中骏创科技涨幅达30%,汉威科技和埃夫特等股票也触及涨停。
上海同样在大力促进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这一领域已经孕育出多家独角兽企业。例如,上海的傅利叶机器人公司在1月7日宣布完成近8亿元的E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已达数十亿元。另一家上海的独角兽企业智元机器人则从2024年12月起开始进行通用机器人的商用量产。
在2025年的CES展会上,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与十几位人形机器人一起登台亮相,引起了现场热烈反响。黄仁勋称,通用机器人技术将迎来重要转折点。为了加快机器人对环境的理解,英伟达推出了首个世界基础大模型Cosmos,让每位开发者都能接触到通用机器人技术。包括英伟达投资的FigureAI和中国车企小鹏汽车在内的多家企业,都成为了Cosmos的首批使用者。
英伟达机器人技术副总裁塔拉提到,两项关键技术的进步将引领机器人市场的变革:生成式AI模型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模拟环境中训练机器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弥补机器人模拟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异,过去一年里,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2024年11月,机器人公司Apptronik与谷歌DeepMind宣布合作,Apptronik将借助英伟达的技术,与DeepMind共同开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以应对动态现实环境中的复杂任务。
早在2023年,马斯克就提出了“具身AI”的概念,即把具备“超级智能”的大脑融入机器人身体,他认为这是推动下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关键技术。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像人类一样行走,并能顺利完成自然转弯等动作。马斯克预计,到2025年,特斯拉将部署数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实际应用,大规模生产预计从2026年开始。他还大胆预测,未来20年内,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超过人类,成为特斯拉未来的重要产品。
此外,软银CEO孙正义预测,到2035年,会出现比人脑聪明一万倍的超级人工智能。这些预测显示,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扮演重要角色。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在人形机器人制造方面也占据了领先位置。在2024年的CES展会上,黄仁勋参观了一家中国企业展台,英伟达还展示了多款由中国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包括星动纪元的Star1、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傅利叶的GR-2、宇树科技的H1-2以及小鹏的Iron等。
根据花旗银行的预测,未来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中航证券分析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领域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到2030年全球需求将达到200万台。中金公司则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35万台,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81亿元人民币。
政策和资本的支持推动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中国已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和规划,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地政府积极布局,争相推动产业进步。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上海已于2024年成立了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组。
尽管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仍是一个新兴细分领域,尚未带来高额收益。许多初创公司仍在努力扩展业务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英伟达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巨大,但尚未公布具体销售数据,机器人业务在其总收入中占比依然较小。
一位科技产业分析师指出,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性和灵活性都有明显增强,但在非人形机器人市场中,人形机器人市场还不够成熟。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加速,软件算法将进一步优化,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然而,中国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平衡快速增长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与有限计算资源的关系。
尽管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起步阶段,但由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将继续吸引科技界和资本的关注。政策和资本的支持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创新,同时也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