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赵明国: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人形 | 智者访谈

图灵汇官网

人形机器人:机遇与挑战

人形机器人正在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控制动作、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其中以及如何高效获取相关数据。专家赵明国提出,未来的机器人应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整体性能。他特别提到仿生学的重要性,鼓励工程师深入研究基本原理,使机器人能更贴近自然界的生命系统。

多样化的应用前景

赵明国指出,人形机器人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比如工厂生产、老年人护理以及家庭日常服务等。然而,现阶段这些机器人尚未找到特别明确的应用方向。为了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他建议企业与科研机构携手合作,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逐步推动其在工业环境下的实际应用。

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结合

拥有超过二十年机器人控制研究经验的赵明国教授认为,如今人形机器人行业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对行业发展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他强调,“智能人形机器人”不能简单地把“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拼凑起来,而是要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要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更加紧密地协作。

运动控制的新视角

赵明国教授提到,仅仅依靠“大脑”来处理运动控制并不现实。人类的运动控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层次。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仔细分析生物体内的运动机制,重新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并寻找更高效的训练和优化方法。

技术路径的选择

赵明国教授指出,先进的技术不一定适合实际应用,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才能真正落地。例如,某些源自维纳控制论的想法因过于超前而在早期未能产生显著影响。所以,选择正确的技术方向非常重要。

现状与未来展望

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技术流派并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赵明国教授相信,要实现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必须创造全新的解决方案。他提出了“具身智能”的理念,期望机器人不仅能够移动,还能在复杂的环境下顺利完成任务。

双足行走的技术瓶颈

赵明国教授在仿人机器人双足行走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认为目前该领域主要受到数据收集和模拟技术不足的影响。现有的模拟工具虽然能满足大多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需求,但在模拟视觉和其他传感器方面还有待改进。另外,获取小范围的数据集也是一个难题。

数据采集与技术创新

2024年初引起公众注意的Mobile ALOHA项目采用远程操控方式收集真实场景数据,有效解决了数据同步及相关流程中的技术障碍。同时,利用已有的海量视频资料也是一种潜在的方向,不过现阶段机器的学习能力还远不及人类。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创新的方法,可以直接利用视频信息。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金鸡湖创业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