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球首座核电灯塔工厂——三门核电
在层层安检之后,三门核电1号机组的主控室映入眼帘。作为核电站的核心区域,这里集中了所有关键设备的运行数据,是监控电站整体状况的重要场所。
主控室内排列着16块显示屏,实时呈现一、二回路系统的核心指标、警报信息以及重要参数的变化曲线。其中,一回路系统负责将核反应释放出的热量传递至蒸汽发生器,而二回路则进一步将蒸汽转化为电力,驱动汽轮发电机运转发电。
显示屏旁,一回路、二回路以及监护操纵员紧密协作,持续监测并调控各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副值长坐镇中央办公区统筹调度,值长则全面负责当班期间的整体运作。整个流程高效且有序。
三门核电坐落于浙江台州,是全球首个荣获灯塔工厂称号的核电设施。近期,这一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成为新一批入选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之一。
这座核电站规划了六个百万千瓦级别的核电机组,分三个阶段逐步建设。首期工程始于2009年4月,1、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9月和11月正式投入使用,所采用的技术为AP1000,这是一种第三代核电技术,具备被动安全特性,在紧急情况下可通过自然冷却机制保障安全。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才指出,为了达到灯塔工厂的标准,三门核电围绕智慧工程、智慧运行、智慧维修、智慧设备、智慧经营、智慧厂区六大方向,构建了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实现了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由于核电厂内部分区域存在辐射风险,工作人员需要穿戴防护装备才能开展工作。因此,三门核电大力推广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比如,放射性水下机器人能够执行水箱滤网的维护任务;智能化学巡检机器人可自主巡视二回路采样系统;耐辐射磁吸附爬壁机器人还能定期检查核电站顶部的安全壳,从而减少高空作业的风险。
另外,PH分析机器人、高纯锗自动取样机械臂、液闪制样机器人以及样品运输机器人等也处于测试阶段。
陈国才提到:“利用机器人完成设备检修、废物处理及应急响应等工作,不仅降低了防护设备的投入成本,还有效减少了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和劳动强度。”
目前,三门核电的二、三期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在1、2号机组旁边,3、4号机组的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4号机组的核岛钢制安全壳顶封头正在进行拼装作业,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地操作。
按照计划,二三期的3、4号机组预计分别于2027年2月和10月投入运行。三期的5、6号机组也有望于明年年初获得批准。获得批准意味着政府会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以及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一旦通过审核,即可启动正式建设程序。
待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三门核电每年的发电量将达到6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45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种植了15.58万公顷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