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学霸杨丰瑜,一位出生在江苏的年轻人,凭借全额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创立了具身智能公司UniX AI。这家公司专注于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比如可以洗衣服、制作汉堡以及清洗餐具的产品。
早在高中阶段,杨丰瑜就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小型创业项目,并努力积累相关资源。从本科时期起,他就在中国建立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学术联系,并在回国后积极寻求行业资深人士加入团队。
最近,UniX AI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机器人顶级会议IROS2025大会总主席王贺升担任首席科学家。尽管杨丰瑜曾发表过国际顶尖期刊论文并获得北美计算机协会颁发的优秀本科科学家荣誉,但作为初次在国内创业的年轻人,他在组建团队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他不得不多次拜访,并与一些年长二十岁的专家长时间交流,才最终说服他们加入团队。
目前,UniX AI开发的轮式双臂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家庭环境中自动辨识并清洗散落的衣服,还能在用餐结束后清理桌子和洗碗,同时也能打扫地板。
杨丰瑜指出,在家庭环境中,机器人手部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因此,他们自主研发了三指夹爪,这种夹爪能够轻松抓取圆珠笔和豆腐。首批100台人形机器人预计将于九月份开始大规模生产。
以下为《智能涌现》与杨丰瑜之间的对话:
《智能涌现》问:人形机器人市场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企业的技术路线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一开始就专注于双足机器人,而你们选择了轮式双臂的设计。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技术方向?
杨丰瑜答:市场空间广阔,每家公司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我们认为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是为了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每种路线都有其适用范围。
《智能涌现》问:为什么选择轮式双臂的设计?
杨丰瑜答:双臂设计旨在增强手部的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许多物品都是为人设计的。我们的仿生人形臂具有七个自由度,能够完成多种人类操作。
轮式设计则考虑到移动精度和安全性,非常适合在家庭环境中使用。我们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反向设计硬件方案。
《智能涌现》问:你们同时开发硬件和软件吗?
杨丰瑜答:我们重视从实际场景出发,硬件和软件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
《智能涌现》问:你们在大脑、小脑和硬件本体之间有何侧重?
杨丰瑜答:我们既开发硬件也开发软件,但更倾向于硬件和小脑部分。硬件是算法的基础,而小脑则影响操作层面的能力。
《智能涌现》问:你的一项研究成果是触觉多模态大模型UniTouch,它是什么?它对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有何贡献?
杨丰瑜答:触觉在机器人操作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处理可变形物体时。我们开发的触觉多模态大模型结合了触觉信息、视觉信息以及其他语言模式信息,实现了更全面的感知和操作。目前,很多同行只关注硬件层面的触觉传感器,但我们更注重软件层面的整合。
《智能涌现》问:你们首批100台人形机器人将在九月开始量产,这对人形机器人制造商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杨丰瑜答:量产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管理。我们团队中有来自奔驰、海尔等公司的供应链专家,他们有着丰富的制造和成本控制经验。此外,我们还引进了来自传统机器人、消费电子、汽车和航空业的专业人才。
《智能涌现》问:你是如何组建团队的?
杨丰瑜答:机器人领域需要综合技能和多元化背景。我们的团队既有海归博士和博士后,也有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成员。在硬件方面,我们有一支强大的科学家团队负责开发。
《智能涌现》问:你是00后,怎么招募到合适的团队成员?
杨丰瑜答:最初招人确实不容易。我在密歇根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术圈有一定知名度,这让我能够较快找到算法方面的合作伙伴。但在硬件方面,我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说服潜在的团队成员。
《智能涌现》问:人形机器人落地面临诸多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杨丰瑜答:我们选择从轮式双臂入手,因为这类机器人相对成熟,更容易实现量产。我们希望通过快速迭代,逐步提升产品性能。初期的100台机器人主要是种子用户,愿意尝试新技术。
《智能涌现》问:你们已经有了C端客户了吗?
杨丰瑜答:我们的早期客户主要是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以及科技爱好者,我们还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
《智能涌现》问:家庭场景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落地困难重重,你们的机器人具备哪些功能?
杨丰瑜答: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多种任务,例如洗衣服、清理餐具、清洁地面等。虽然实现多功能化需要时间,但我们已经在多个场景取得了进展。例如,我们的机器人可以自主识别衣物,构建三维地图,并使用洗衣机完成洗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