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WAIC大会期间,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入口处特别设置了展示区,摆放了18台备受瞩目的“先锋矩阵”人形机器人,横幅上写着“十八金刚,共创未来”。
H1馆内,45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参展。为了吸引更多目光,各家企业纷纷亮出了看家本领。“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在展台灵活地完成后空翻动作,引发观众连连惊叹;“逐际动力”的动力双足机器人展示了极强的稳定性,在被观众大力踢踹后依旧稳稳站立。
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机器人首次公开亮相,这是马斯克发布后七个月的第一次展示。尽管被安置在玻璃柜中,展台前仍是人潮涌动,大家都争相与其合影留念。
现场共有25款人形机器人展出,参观者在体验后也提出了疑问:“这些机器人具体能做什么?应用场景在哪里?”
人形机器人,有了智慧
具身智能(Embodied AI)指的是机器通过感知与互动,像人类一样感知环境并做出反应。过去,没有AI驱动的智能系统时,机器人无法与外界互动,也无法理解环境。这次WAIC上,这些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特点是“有了自己的大脑”。各大厂商基本都在机器人内部安装了基于AI的多模态大模型。比如,“跨维智能”的机器人能够识别并抓取各种形状和重量的物体,甚至还能精准抓取带有反光的不规则曲面玻璃碎片,展现了其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穹彻智能”推出了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 Brain,展示了叠衣服和削黄瓜的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操作,其实包含复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机器人在现场能快速找到衣物的衣角并整齐折叠,还能准确判断黄瓜的弯曲程度,顺利完成削皮任务。
要让这种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更成熟的智能系统,使其具备更强的计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WAIC论坛上,“宇树科技”的首席执行官王兴兴提到,理解时间、空间以及物理规律的世界模型对于具身智能来说非常重要。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虽然WAIC上展示的机器人令人印象深刻,但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场景仍然有限。多家机器人厂商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功能较为单一,难以适应复杂的真实环境。
现阶段,主流人形机器人厂商的主要销售渠道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不过,行业正在努力走出实验室,工厂成为这些厂商重点关注的新领域。
特斯拉的Optimus二代机器人正在尝试应用于工厂场景。特斯拉称,Optimus能够快速分辨轻重不同的物体,并具备感知和触觉功能。此外,特斯拉还将汽车上的视觉神经网络和FSD芯片应用到Optimus上,使其具备分拣电池的能力。
此外,“优必选”曾与一汽-大众合作,引入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用于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螺栓拧紧和零部件安装等工作。
解放人类从事重复性强、环境恶劣的工作,是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后的首要目标。
然而,要实现广泛的应用,人形机器人还需克服诸多障碍。例如,需要建立物理世界的模型和机器人的行为模型,这两方面的实际应用都存在一定难度。另外,高昂的成本也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媒体报道,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价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
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本末”透露,目前产品使用的芯片仍需进口,但正积极寻求国产化解决方案。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高额的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
尽管马斯克宣布将批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同时多家企业也进入了人形机器人市场,但从WAIC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依然受到技术和成本的多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