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语义通信是未来通信的“拐点技术”

图灵汇官网

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国信息通信大会暨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在成都顺利举行。这次大会围绕“科技引领创新,产业共创未来”的主题展开,旨在搭建中国通信行业的顶级学术平台,集中探讨前沿技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产业协作,为信息通信领域注入新动力。

会议期间,在6G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表示,相比5G,6G新增了感知通信一体化、AI通信一体化以及泛在连接三大应用场景,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通信性能大幅提升,但其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另一方面,通信与AI的深度融合成为关键问题;再者,满足个性化需求与固定系统设计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此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全域覆盖体系同样是一项重要课题。

未来的通信系统将通过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开启智能社会的新纪元,产生海量复杂的数据与场景。AI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有助于揭示数据本质规律,实现高效的数据压缩,进而提升通信系统的分析与预测能力。然而,传统通用AI方法在设计通信系统时存在局限,单纯依靠增加容量的方式已难以为继。

针对这些问题,张平指出,语义信息论是突破瓶颈的有效路径,语义信息是解决通信与AI融合的核心所在。借助语义信息,通信系统可以更好地整合AI功能,达成“最后一公里”的目标,推动无线AI和具身智能等领域的进步。

同时,语义通信被视为未来通信的一项关键突破技术。通过同义映射,语义通信能显著提升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在某些情况下,语义通信能让6G单天线的频谱效率超越4G的表现。

语义信息论显示,平均同义区间长度S受到编译码神经网络模型规模、计算能力、同义码字构建方式以及映射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索如何提高S值,将是实现更高频谱效率的重要方向。

张平补充道,语义通信相关技术已成为6G标准化组织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推动成立了IMT-2030语义通信任务组,目前已有30多家机构加入,共同推动面向6G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机器之心Sy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