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4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期间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报告提到,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数量达到2.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4%。这一领域正快速发展,各行业都在积极采用智能化升级方案。
报告特别强调,自动驾驶是多模态大模型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视觉大模型的核心应用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它不仅为相关产业创造了新的增长机会,还大幅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展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
从技术层面看,优化后的自动驾驶架构使人工智能大模型具备了检测、追踪、理解以及构建地图等核心功能,能够适应不同的路况和气候条件,从而更高效地解决复杂场景下的问题。配备这种大模型的自动驾驶汽车利用摄像头、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设备采集道路信息,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即时分析并作出决策,从而精准识别和处理各类交通状况,适用于城市道路、高速路和乡村公路等多种环境。
另一方面,人类驾驶过程中因疲劳或注意力分散等原因容易出错,而自动驾驶系统则能提供更为理性且准确的操作建议,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举例来说,2023年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系统的百万英里事故率为0.21起,远远低于美国同期普通道路交通的平均值1.49起。国内数据显示,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率仅为人工驾驶的七分之一左右。
多模态大模型在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表现优异。现实环境中的数据和知识往往交织繁杂,这类模型通过融合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能够给出更加全面和精确的结果。此外,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还带动了复杂场景数据的高效循环,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当前,全球范围内加速普及自动驾驶服务已成趋势。在美国,谷歌旗下Waymo在旧金山的日均订单量接近8800单,已超越传统出租车的订单量。特斯拉计划于2026年开始大规模推出Robotaxi服务,Lyft和Uber等公司也在加快自动驾驶业务的布局。
在中国,北京、武汉和上海等地正大力推广自动驾驶技术。例如,武汉市已建成超过3379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覆盖12个区,辐射区域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770万,实现了多项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技术创新。由萝卜快跑代表的本土企业已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其服务现已覆盖全国十多个城市,在超过一亿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中未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不过,报告同时提醒,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正处于重要发展阶段,但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难题,需要社会各界持续投入资源,加快前沿技术研发,以保持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在自动驾驶领域,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传统汽车强国正在强化国家政策规划,试图通过法律法规抢占无人驾驶市场的先机。
为了让更多领域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报告建议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协作,追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特别是在自动驾驶这样的大模型创新场景中,应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并在政策支持下鼓励地方进行试点项目,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