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推出后,AI 技术改造各类软件成为全球关注的趋势。正如微软 CEO 所说,“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每一个软件领域”,浏览器也不例外。最近有传闻称,OpenAI 正计划开发一款自有品牌的浏览器,与 Google 的 Chrome 展开竞争。
AI 技术正在推动软件行业的变革。ChatGPT 的发布加速了这一进程,各大公司纷纷尝试将 AI 技术融入自己的产品。作为重要软件之一,浏览器自然也受到关注。OpenAI 有意推出自有浏览器的消息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他们已经推出了 ChatGPT 搜索和独立客户端。不过,具体这款浏览器会是什么样依然未知,比如它是否会基于 Chromium,或者完全依托自家技术?它的功能定位是传统浏览器,还是基于 AI 的新型工具?
无论怎样,浏览器作为人们接触网络的主要入口,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在电脑端,浏览器的地位尤为关键。AI 化的浏览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AI 浏览器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年年初,微软 Edge 成为第一个明确打出“AI 浏览器”概念的主流浏览器。随后,360 的创始人也提到过 AI 升级版浏览器。与此同时,Chrome 也开始引入生成式 AI 功能,用于标签页管理等功能。
现阶段,多数所谓的“AI 化”功能更像是简单的 AI 插件,比如网页摘要、AI 聊天、AI 文本生成等。这些功能确实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实际使用中的体验提升有限,更多是通过安装插件实现的。因此,AI 浏览器更多停留在表面,更多是为了迎合市场热点。
即便如此,部分厂商仍在积极探索。例如,Chrome 引入了生成式 AI 技术来管理标签页,将其分类整理。另一家创业公司 The Browser Company 在其浏览器 Arc 中也加入了类似的功能,帮助用户快速整理和归类网页。
然而,随着 AI 搜索的普及,越来越多用户倾向于直接获取 AI 提供的答案,而非手动浏览网页。这可能意味着传统浏览器的一些功能,如标签页、书签、扩展程序等,可能会逐渐失去价值。因此,浏览器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针对这种情况,不同厂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例如,Arc 浏览器的团队决定暂停现有功能的迭代,转而开发基于大模型的新一代“浏览工具”。而其他厂商则选择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改进,利用自主研发的大模型优化搜索和信息处理。
相比依赖第三方大模型的厂商,拥有自研大模型的企业,如夸克、豆包、Kimi,能更好地实现从底层到应用层的整合。夸克不仅专注于 AI 搜索,还集成了许多实用工具,如 AI 制作 PPT、AI 简历制作、AI 题目解析等。
尽管 AI 技术对浏览器的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忽视。所有仍在不断更新的浏览器都在努力加入 AI 功能,甚至重新设计交互方式。正如达尔文所言,“适者生存”,浏览器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