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收费遇阻的医学影像AI站在十字路口

图灵汇官网

医学影像AI的商业化迎来新政策

最近,医学影像AI的商业化出现了一些新动向。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指南解读文件,明确提到为了促进相对成熟的AI辅助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同时防止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医保局对AI技术的潜在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和康复类项目里设置了“人工智能辅助”的扩展类别。这意味着医院可以在不增加总体费用的前提下,选择由人工完成诊疗,或者采用AI协助诊疗,但现阶段不允许重复收费。

所谓的“扩展项”,指的是“可选功能”,不能单独计费。与之对应的则是“加收项”,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会创造出更多服务内容。

国家医保局清晰地划分了价格项目与技术环节的关系。这项政策调整引起了业内的不同反应。有人认为,扩展项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AI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支持,有助于推动AI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但也有人担忧,这可能意味着现有的医学影像AI技术还不足以独立向患者收费,与不少AI公司原先设想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冲突。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超声、X光、内镜、CT、MRI以及眼底成像等,都能够与AI相结合,帮助医生提升阅片效率和诊断精确度。近年来,国内医学影像AI行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了多家领先企业,比如鹰瞳科技、科亚医疗、数坤科技、推想医疗和深睿医疗等。

不过,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医学影像AI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获取市场准入资格和支付许可。从2020年到2022年5月,国内共有33款医学影像AI产品获得了医疗器械三类认证。之后,各家公司开始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寻找支付主体。

起初,部分公司预计患者会为医学影像AI付费,也就是向接受AI筛查和辅助诊断的患者收取“检查费”。这需要医院向省级卫健委和医保局申请相应的物价编码作为收费依据。但这一商业模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报道指出,许多医院依然倾向于把AI当作科研工具,而非正式收费项目。

国家医保局的新规定表明,这种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医保局解释说,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尽管AI确实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但在现阶段,它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医生。因此,在已经收取相关诊疗费用的基础上,再额外向患者收费并不合理。

这就意味着国家医保局认可了医学影像AI的价值,但认为其价值还未达到能够独立收费的标准。所以,医学影像AI被归为医院的“可选功能”,而非“加收项目”。这也意味着医学影像AI公司必须持续优化算法和产品,积累临床数据,证明AI技术独有的不可替代价值,才能实现向患者收费的目标。

另一种潜在的盈利途径是让医院成为支付方。这就要求医院从关注流程成本转向重视实际价值。AI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上,还表现在增强医院科研能力和医工协作水平,产生更多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领域存在放射科医生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诊疗标准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例如,一家三甲医院每天要处理数千张影像资料,而基层医疗机构在影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压力也不小。AI技术在提升诊断速度和精准度方面表现突出,已在多种场景中得到了实践验证。

总而言之,医学影像AI的商业化之路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机遇。未来,医学影像AI公司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val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