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寅亮、张毅、王琦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个全面规范人工智能的法规,由欧盟推出,已于2024年8月1日开始施行。为让各方有足够时间适应新规定,该法案分阶段落地:部分高风险AI应用的禁令半年后生效,开发者行为准则九个月后实施,通用AI的限制则需一年后才全面推行,预计两年后即2026年中期实现全面适用。
此法案采用风险导向的管理模式,将AI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别,对高风险领域设定严格规则,并列出禁止事项清单。它涵盖了从市场准入到运营责任再到透明度要求的全流程规范,对在欧盟境内运行或影响欧盟市场的AI系统及活动均具约束力。
由于采取了跨境管理模式,法案不仅约束欧盟内部的企业,还涵盖在境外开发却在欧盟内使用的AI系统。这使得全球范围内的AI产业链,特别是中美企业,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法案中的严格条款导致中美AI企业在进入欧盟市场时需承担较高的合规费用,包括技术升级、流程优化以及第三方审核等支出。
法案对AI技术研发和应用设定了诸多限制,可能减缓相关领域的进步速度。
更高的监管标准不仅面向计划进入欧盟市场的AI企业,也涉及使用AI技术的服务商和产品供应商。
法案延续了欧盟一贯的数据保护政策,要求企业在处理用户数据时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法案完全落地还需一段时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解释不清的情况,各成员国的具体做法也可能存在差异。
尽管欧盟AI法案体现了对AI安全性、透明度及人权问题的关注,但高昂的合规成本和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引发担忧,有人担心这是否会让AI产业陷入困境。此外,人们也在思考中国和美国是否会借鉴这一模式,制定类似的规则。
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结合中美欧的文化、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及历史背景来分析它们在AI监管方面的差异。
凭借在芯片、软件、硬件、人才和资本方面的领先地位,美国在全球互联网发展中占据优势。基于自由市场理念,美国更倾向于依靠市场自我调节和技术革新,因此其AI监管更多聚焦于透明度、反歧视及数据管理等领域,而重大限制措施则集中在政府使用AI方面。目前,美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统一监管框架,但各州在AI立法上表现活跃。
欧盟的AI监管思路反映了其对公民权利、隐私保护的高度重视。法案继承了GDPR的精神,通过严苛的标准和巨额罚款保障全球企业遵守欧盟的价值观。从商业角度来看,欧盟希望通过此举控制中美领先企业的影响力,从而保护本地企业的成长空间。
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监管机制。中国政府意识到AI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AI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当前,中国已构建起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为基础的AI监管体系,采取了兼顾发展与风险防控的策略,在维护社会和谐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鉴于AI的全球化特性,国际间开展合作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尽管中美在利益诉求、监管理念、伦理标准等方面存在分歧,但在透明度、责任担当等方面已达成一定共识。
美欧中的AI监管体系差异源于各自的政策方向、经济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短期内,中美不太可能全面复制欧盟AI法案,但各方在AI治理领域依然拥有合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