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近期推出了一款名为 Veo 3 的人工智能模型,立刻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这个工具能在几秒内生成看起来很真实的短视频,每段大约八秒,还加上了音效和台词。视频内容包括挑战类视频、虚构新闻甚至超现实短片,吸引了许多用户的兴趣,他们纷纷转发分享。
与此同时,一种新现象开始流行。一些创作者故意把内容伪装成 AI 制作的样子,以此来获得更多关注。例如,独立乐队 Kongos 曾发布了一段演奏视频,称其完全由 Veo 3 制成。从场景到氛围都让人觉得是 AI 的成果,但实际上这是他们九年前的老歌重新发布。
类似的案例不少。音乐人 Darden Bela 在旧 MV 上标上了 Veo 的标志,制造出一种真实的 AI 创作假象。说唱歌手 GameBoi Pat 还把自己的旧作品配上“由 Google Veo 3 制作”的说明,让观众误以为是全新的人工智能作品。这种方法逐渐成了获取流量的新方式。
另外,“提示词理论”这种幽默元素也在 TikTok 上走红。用户围绕“我们是不是只是提示词”展开创作,有人模仿 AI 的回答,也有人假装自己的行为受特定提示词控制。比如有人在篮球视频下评论“这球肯定能进,因为提示词这样写”,还有人用 AI 的指令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比如喝酒或赌博。
这种真假难辨的形式在 TikTok 上掀起了一股“真伪辨别”的风潮。有些创作者会上传多个高度仿真的 Veo 视频,让观众猜测哪些是实拍,哪些是 AI 制作的。例如有一段视频展示了四个片段,声称只有一段是真的;另一段视频则要求观众分辨两组少年在车内对话,哪组是 AI 制作的。
尽管目前这些 AI 视频还有一些识别特征,比如时长较短、画面过于清晰等,但要分辨它们的真实性变得越来越难。有专家指出,这种真假难分的情况正是生成式 AI 普及带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