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最新一期的保护型策略基金已顺利完成首轮募资,总规模控制在30亿元之内。基金将集中投资于科技、制造业转型、消费以及生物医疗等行业,这些都是高瓴长期专注的核心领域。
回溯过往,高瓴在2020年首次创立保护型策略基金,初期规模约在20到25亿元之间。由于基金侧重投资那些发展成熟、抗风险能力强、现金流充裕的优质企业,因此两期基金都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认可。
现阶段,一级市场的融资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寻找新的募资渠道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高瓴推出的保护型策略基金,在首轮募资中表现良好。其投资策略包含严格挑选投资项目、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价格、设计灵活又安全的交易框架以及控制投资周期,从而实现更稳健的风险管理与更可预见的收益。
据悉,高瓴早在2020年便推出了首只保护型策略基金。近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一份公告显示,富阳区效益类产业引导基金计划注资4支子基金,其中包含富阳高瓴保护型策略基金。该基金规模较大,富阳区政府引导基金将投入6亿元。
当时,富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到,区内的引导基金分为两类,一类服务于政策性项目,另一类则是效益导向的市场化项目。后者倾向于选择区内外发展前景广阔、盈利潜力大的优质项目。
这表明,即便在同一类投资者群体内,资金端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比单纯追求项目落地,效益类产业引导基金更看重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因此,基金管理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目前,这只保护型策略基金已经完成首轮募资,出资方涵盖地方政府、大型保险公司,还有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和企业家。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创投十七条”明确指出,要丰富创业投资基金的种类,鼓励推出更多股债结合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以更好匹配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高瓴的新基金正是对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
回顾过去两年,高瓴陆续推出了多只规模适配、定位清晰的行业基金,如40亿元规模的碳中和基金、35亿元规模的高麓工业物流基金,以及其他聚焦硬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基金。这些措施让高瓴在人民币募资方面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目前,一级市场的整体氛围较为低迷,相较于投资和退出环节,募资端的压力依旧显著。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情况整体收缩,新募集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均呈下降趋势。期间共有2777只基金完成新一轮募资,同比减少近半;募资总额为10142.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超两成。其中,人民币基金的降幅接近五成,而外币基金仍处于较低水平,募资规模同比降幅超过八成。
一级市场正在经历深度调整,LP的需求发生变化,普遍趋向谨慎,并对GP提出了更高标准的筛选要求。今年以来,关于VC/PE募集大额基金的消息寥寥无几。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与传统的大规模盲池基金相比,规模适中、灵活可控且具备创新特色的基金产品更能吸引LP的注意,这种转变逐渐成为新的趋势。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专注于国企存量资产、市场化债转股、新基建等领域的政策性基金设立节奏平稳。
统计显示,新募集金额超过50亿元的30只大型基金累计募资2482.92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场募资总额的比例较去年提升了6.8个百分点,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金额达到3.65亿元,同比增长近半。
LP需求的变化迫使GP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根据不同的LP需求开发创新型基金产品。高瓴此次推出的保护型策略基金,正是为了给LP提供一种风险控制更稳健且投资回报更可预期的资产配置方案。
当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自主可控,需要大量创新资本的支持,这对参与其中的创投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资方向、资金来源,还是产业布局和资产配置,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行业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GP与LP沟通时,若能主动提升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能力,构建多样化和创新的产品组合,无疑能更好地满足LP的需求,进而持续募集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毕竟,GP生存的关键在于始终将LP的需求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