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称,高瓴资本旗下的一只新保护型策略基金已顺利完成首轮融资,预计整体规模会控制在30亿元以内。未来,这只基金将重点关注科技、制造业转型、消费以及生物医疗等行业。
早在2020年,高瓴就创立了首个保护型策略基金,初期规模在20亿到25亿元之间。由于该基金主要投资于那些发展成熟、抗风险能力强且现金流稳定的优质企业,所以这两期基金在有限合伙人(LP)群体里得到了积极评价。
当前,一级市场的募资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各方都在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高瓴设立的保护型策略基金在首轮融资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这是一种全新的募资模式。据透露,高瓴的保护型策略基金倾向于投资那些成熟度高、抗风险能力强且现金流稳定的优质企业。通过严格筛选标的、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定价、设计灵活的安全交易结构以及控制投资期限等手段,基金力求实现更稳健的风险管控和更可预测的投资回报。
事实上,高瓴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首期保护型策略基金。此次新一期基金的募资信息也出现在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公告中,公告显示富阳区效益类产业引导基金计划投资四个子基金,分别是中信建投资本、泰恒投资、华方资本和高瓴管理的基金。其中,富阳高瓴保护型策略基金规模最大,富阳区政府引导基金投入了6亿元。
当时,富阳区政府相关人士介绍称,该区引导基金分为政策类和效益类两类。政策类项目侧重招商引资,优先支持区内项目;而效益类项目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挑选区内外发展前景良好、盈利能力强的项目。
这表明,即使是相同的LP,在资金端也有不同的需求。效益类产业引导基金更看重投资回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GP采用多样化的策略来满足这些需求。
目前,该保护型策略基金已完成首轮募资,出资方除了原有的地方国资和大型保险公司,还新增了一些链主企业和企业家。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创投十七条”明确提出,要丰富创业投资基金的产品类型,“鼓励推出更多股债混合型创业投资基金产品,以更好地匹配长期资金配置特点和风险偏好,通过优先股、可转债、认股权等多种方式投资科技创新领域”。高瓴的新基金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回顾过去两年,高瓴推出了多只基金,如碳中和基金(40亿元)和高麓工业物流基金(35亿元),这些基金不仅规模合适,而且方向明确,体现了高瓴在人民币募资方面策略的日益多样化。
年末时,一级市场显得有些冷清。
相比投资和退出的话题,募资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24年的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情况继续收缩:
前三季度共有2777只基金完成新一轮募资,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9.2%,募资总额为10142.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6.0%。其中,人民币基金数量几乎减半,外币基金依然低迷,募资规模同比降幅超过八成。
一级市场正在经历变革,LP的需求发生了转变,普遍变得更加谨慎,并提高了对GP的选择标准。今年以来,关于VC/PE募集大额基金的消息寥寥无几。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相较于传统的VC/PE大盲池基金,规模适配、灵活可控且具有创新性的基金产品更容易获得LP的认可。”一位人民币基金募资负责人说道。
这种趋势正逐渐成为主流。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前三季度,关注国企存量资产和市场化债转股、新基建等领域政策性基金的设立节奏保持稳定。
统计数据表明,新募集金额达到50亿元及以上的30只大额基金合计募资规模为2482.92亿元人民币,占市场总募资规模的比例较去年提升了6.8个百分点,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金额达到了3.65亿元,同比增长45.8%。
LP的需求发生变化,GP需要相应调整策略,根据不同LP的需求开发创新的基金产品。就像高瓴这次推出的保护型策略基金,为LP提供了风险控制更为稳健且投资回报更可预期的资产配置方式。
当下,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自主可控需要大量创新资本的支持。这使得参与其中的创业投资机构面临更高要求,无论是在投资方向、资金来源、产业选择还是资产配置上都出现了显著变化,行业正在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特别是在GP与LP的交流中,能够主动提升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能力,构建多样化、创新型的产品组合,无疑能更好地契合LP的需求,从而不断吸引新的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毕竟,GP生存的根本是以LP的需求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