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安最大IPO来了,奕斯伟材料估值240亿

图灵汇官网

年底,一家备受瞩目的公司上市计划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投资界消息,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材料”)的科创板IPO申请已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这一消息标志着西安今年迎来了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通过奕斯伟材料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低调却极具影响力的领导者——王东升,他被业界称为“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之父”。2019年,从京东方退休后的王东升选择再次创业,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他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产硅片自给率的提升。如今,奕斯伟材料已吸引近60家VC/PE投资,估值达到240亿元。

回顾过去,王东升曾解决中国“缺芯少屏”的难题,特别是在“屏”的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又投身于“造芯”事业,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京东方创始人再启征程

年过六旬的王东升再次创办了一家IPO公司。

毋庸置疑,王东升是奕斯伟材料的核心人物。1957年出生的他,早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财务专业,1982年加入北京电子管厂从事财务工作。后来,他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京东方的前身。在王东升的带领下,京东方现已成长为全球显示屏市场的龙头企业,市值超过1600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出货量首位。

相关图片

2019年,62岁的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后,并未选择安逸生活,而是受邀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全心投入到集成电路事业中。2020年2月,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完成重组,王东升当选为董事长。他曾公开表示,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创始人的努力,更在于即便创始人离开,企业仍能稳步发展。因此,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将京东方托付给下一代,让他们做得更好;第二个目标则是进军集成电路领域。

奕斯伟集团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供应商,其核心业务包括芯片与方案、硅材料以及生态链投资孵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硅材料业务主要涉及半导体级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

众所周知,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基础,其质量和供应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半导体硅片主要集中于8英寸及以下规格,12英寸硅片正片大多依赖进口。因此,提升国产硅片自给率、掌握供应链主导权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促使奕斯伟材料应运而生。

奕斯伟材料坐落于西安高新区,专注于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的研发与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汽车制造、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直到2023年2月,王东升一直担任董事长职务。之后,为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杨新元接任董事长一职,而王东升则继续担任董事并兼任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

此前,杨新元曾提到,12英寸集成电路用硅片市场长期以来被国外企业占据98%以上的份额。然而,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奕斯伟材料提供的12英寸硅片已能够满足先进制程芯片的需求,改变了国内该领域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中国芯片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奕斯伟材料在西安高新区设有两家工厂,截至2024年9月底,公司总产能已达65万片/月,约占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的7%。

根据SEMI预测,到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预计将超过1000万片/月。为此,奕斯伟材料的第一工厂产能已从最初的50万片/月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预计两个工厂合并后的产能将达到120万片/月,从而跻身全球12英寸硅片领先供应商之列。

引人注目的投资阵容

估值高达240亿元

奕斯伟材料的招股书揭示了其背后的强大实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奕斯伟材料已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12英寸硅片制造商,其产能和月均出货量在全球占比分别为7%和4%。2024年1月至9月期间,该公司月均出货量超过45万片/月,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50%。

目前,奕斯伟材料已向全球顶级晶圆厂如联华电子、力积电、格罗方德、日本铠侠和美光科技等批量供货,外销收入占总收入的30%左右。此外,第一工厂的50万片/月产能已于2023年实现满产,第二工厂也于2024年开始投产,预计将在2026年达到满产状态。

招股书还披露了奕斯伟材料的财务表现。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10.55亿元、14.74亿元和14.3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4.16亿元、-6.92亿元和-6.06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对此,奕斯伟材料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参考国内外同行的发展路径,新进入者通常需要经历4至6年的亏损期。此外,公司正在推进总投资额125亿元的第二工厂(50万片/月产能)建设,其中2024年首期5万片/月产能已投产,后续达产将进一步增加盈利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来,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奕斯伟材料背后拥有一支强大的投资团队。统计显示,该公司共有近60家机构股东,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

2021年7月,奕斯伟材料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由中信证券投资和金石投资联合领投,中网投、陕西民营基金、毅达资本、众为资本、国寿股权等机构参与,老股东芯动能、三行资本追加投资。

时隔一年,奕斯伟材料再次完成近40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刷新了当时中国半导体硅片行业单笔私募融资的最高纪录。此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渝富控股、金融街资本、长安汇通、尚颀资本、恒旭资本、国投创合、上海综改基金、源码资本、国开科创、广投资本、泓生资本、西安高新金控、中芯熙诚等机构跟投,老股东国寿股权、中冀投资、普耀资本继续追加投资。

此后,奕斯伟材料的融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5月,二期基金等8名投资者以货币形式出资23.00亿元认购新增股本29.0805万元,即为C2轮融资,对应投前估值177.05亿元。

紧接着在今年6月,奕斯伟材料新增5家股东,包括光子强链、鑫华半导体等,通过受让原股东毅达鑫业所持全部股份完成入股,转让价格基于C2轮融资投后估值200.05亿元的基础上溢价约20%。据此计算,奕斯伟材料最新估值约为240亿元。

此前,在一次交流会上,一位投资人分享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他前往西安实地考察奕斯伟材料时,发现工厂位置相当偏远,几乎位于秦岭脚下。为了专注于研发工作,奕斯伟材料的高管团队选择住在工厂内部。

“他们放弃原来优越的工作环境,敢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这种创业精神让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最低调的大佬

他几乎投资了一整条产业链

通过奕斯伟材料,外界得以窥探王东升“芯”领域的一部分版图。

在王东升手中,还有一家超级独角兽——奕斯伟计算。这是一家以RISC-V为核心的新一代计算架构芯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早在2020年6月,奕斯伟计算就获得了超过2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由君联资本和IDG资本联合领投,海宁鹃湖科技城开发投资、阳光融汇、海宁市实业资产、光源资本等机构跟投;芯动能、三行资本、博华等老股东也进行了追加投资。

随后在2021年12月,奕斯伟计算获得25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石投资和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尚颀投资、国开科创、华新投资等机构跟投,老股东IDG资本、君联资本、刘益谦等持续加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奕斯伟计算宣布完成超过30亿元的D轮融资,投资阵容依旧豪华——由金融街资本领投,国鑫创投联合领投,亦庄国投、瑞丞基金、中新基金、奕行基金、广发乾和、建投投资、广州产投集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云从科技、鹃湖梦想、初芯基金、策源资本、超高清产业基金等机构跟投。

正所谓投资就是投人,奕斯伟计算背后的投资人无不表达了对王东升的高度认可。君联资本总裁/董事总经理李家庆表示,奕斯伟计算拥有一支以王东升为核心的优秀团队,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指出,奕斯伟计算具备一流的企业家和创始团队、前瞻性的经营理念以及完善的产品布局。

毫无疑问,年过花甲的王东升依然是创投圈最具影响力的创业领袖之一。

一手造芯,一手投资。生态链投资孵化一直是奕斯伟集团的重要业务之一。官网介绍,奕斯伟集团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投资孵化流程:产业研究→孵化项目筛选→项目企划和可行性分析→团队组建与前期研发→产业化落地→技术与管理赋能→融资规划与成长机制→可持续发展。

其中,奕成科技堪称一个典型案例。奕成科技成立于2017年,位于成都高新区,是一家提供板级系统封测服务的集成电路企业。股权结构显示,奕成科技的最大股东是持有40.82%股份的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而后者控股股东北京奕明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正是王东升。

2023年8月,奕成科技完成超过10亿元的B轮融资,由经纬创投、倍特基金领投,建投投资、尚颀资本、骆驼股权、成都科创投、熙诚致远、博众信合、佰仕德、长安汇通、东方江峡、盈峰投资、拔萃资本、桐曦资本、鼎兴量子等机构跟投。

此外,在奕斯伟集团的投资版图中,还包括奕成科技、埃纳检测、芯晖装备、国科光芯、欣晖材料等公司,均围绕半导体产业链展开布局。投资领域涵盖了板级系统封测、专业IC封测、装备与耗材、激光雷达等细分行业。

时至今日,半导体行业已经成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正如王东升所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中国企业家的初心和使命应当是“家国情怀,世界担当”。当下,越来越多像王东升一样的创业者,正积极投身于这场历史浪潮之中。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