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表现及其应对策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军用无人机的技术突飞猛进,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乌克兰战场上,无人机展现了强大的作战能力。从乌克兰利用TB-2无人机打击俄罗斯后勤补给线,到俄罗斯借助“小摩托”无人机袭击乌军后方,再到美国MQ-9无人机在黑海的侦察任务,以及双方FPV无人机的激烈对抗,这些事件都对战场态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在军用无人机领域进展迅速,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无人机威胁时,如何有效防御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军用无人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以美国MQ-4和MQ-9为代表的大型战略无人机,这类无人机能长时间飞行并执行高空侦察任务,不过造价昂贵;另一类是像翼龙-2和TB-2这样的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它们既能侦察又能攻击目标,价格相对便宜;第三类是类似伊朗Shahed-136的自杀式无人机,由于是一次性使用的装备,成本较低;最后一类是一线部队使用的单兵或车载小型FPV无人机,这类无人机体型小巧,功能多样,但攻击距离有限。
现阶段,战略或大型无人机因设计简单,容易被现有防空系统拦截。例如,伊朗的“霍尔达德-3”防空系统曾成功击落美军MQ-4C无人机,而俄罗斯也通过苏-30战机投掷燃油弹摧毁了MQ-9无人机。国内同样拥有类似的防空设备,这意味着外军的战略/大型无人机的活动范围受到一定制约。然而,随着无人机向高速化和隐身化方向发展,未来的反制工作将更加复杂,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面临挑战。例如,乌克兰战前采购的土耳其TB-2无人机很快就被消耗完。中国出口到沙特的“彩虹”和“翼龙”无人机,也时常遭到也门胡赛武装的击落。自杀式无人机的拦截难度也在上升,因为它们作为一次性武器,一旦漏网,后果可能很严重。起初,乌克兰对Shahed-136无人机毫无办法,导致后方供电、通信和供水多次中断。后来,乌克兰逐渐学会用自杀式无人机攻击俄罗斯的炼油设施,给对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相较之下,一线士兵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密集的FPV无人机群。这些低成本无人机不仅能打击坦克和车辆,还可能成为战壕里士兵的心头大患。为此,俄罗斯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为扫雷坦克安装防护装甲,并基于T-72坦克开发电子战坦克,但成效有限。
总体而言,虽然自杀式无人机和FPV无人机的单机效能不高,但其大规模部署使得拦截变得十分必要。针对自杀式无人机,国内已有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依靠自行高射炮进行拦截,这类武器性价比高。对于FPV无人机,则高射机枪和电子干扰设备更为实用。虽然国内推出了“寂静狩猎者”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并在沙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该系统的实际运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国内民用市场已有一些基于电子侦测技术的反无人机工具,一旦需要,可以快速转化为军用版本。
综合来看,近年来我国对中远程和末端防空系统的重视,加上电子工业的进步,使得国产反无人机体系的软硬件储备较为完备。虽然短期内难以全面验证这些系统的实战效果,但随着无人机在军事领域的普及,相关技术和装备走向国际市场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