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少企业推出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外部辅助才能行走。如今,这类“摆设型机器人”正在减少。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基金从业者介绍,近期他参与的多个机器人项目展现出更强的拟人特性,无论是行走还是应对摔倒情况,都让人感觉更接近人类。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高度仿真的身体构造、实际应用的强烈需求以及明确的使用场景,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最初追求资本支持和政策扶持,到现在转向服务企业与消费者市场,人形机器人正迎来转型期。
手部设计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至关重要。11月中旬,灵宝CASBOT推出了首款全尺寸双足机器人灵宝CASBOT 01,计划明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同一时期,魔法原子也发布了新机器人MagicBot,并展示了它在工厂内完成产品检查和物料运输的任务视频。特斯拉的Optimus同样展示了其灵活的手部操作能力,工程师米兰·科瓦奇提到,这款机器人已经能稳稳接住抛来的网球。这种手部灵活性被认为是实现机器人商业价值的核心。
虽然部分机器人采用了轮式底盘而非双足设计,但在特定环境下依然表现出色。比如,帕西尼感知科技推出的人形机器人TORA-ONE虽无双腿,却能在医疗和家庭护理领域发挥作用。灵宝CASBOT的联合创始人张淼表示,很多客户更重视机器人的上半身功能,而轮式底盘因成本较低,更适合某些工业生产环境。
为了让机器人变得更智能,仅仅模仿外形还不够,还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持。灵宝CASBOT 01通过融合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训练,包括数字模拟生成的数据、真人演示数据以及虚拟迁移数据。不过,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随着具身智能概念的兴起,市场变得更加理性。投资人不仅关注团队的学术背景,还更关心技术能否成功落地。灵宝CASBOT与联想合作,将技术应用于生产线自动化;魔法原子的MagicBot也在工厂完成了初步测试。头部企业如Figure AI和优必选加速推进应用场景布局,其机器人已入驻多家工厂。与此同时,传统机器人制造商和新兴创业公司依然受到市场认可,因为它们更专注于产品的商业前景。
尽管人形机器人的具体形态和技术路径尚不确定,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是改善人类生活,而非替代人类。正如AI专家李飞飞所强调的,人工智能应当服务于人性,而非损害它。
(本文内容源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