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时,忽然看到本应畅通的道路被封锁了,伴随刺耳的电钻声,很多人对道路施工造成的不便感到困扰。我国市政供排水管道总长度已经超过200万公里,形成了庞大的地下网络。要修理这些埋在地下的管网,必须先封闭道路,挖开路面,逐一排查损坏状况。不过,寻找细微的问题就像大海捞针,施工噪音和交通拥堵也带来不少麻烦。
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工程师们用微型机器人进入管道内部进行“无损”检查。这些机器人体积小,和遥控玩具车差不多大,装备了多种高科技部件,在复杂的黑暗环境中也能完成检测任务。维修人员依据机器人返回的数据,能快速找到故障位置,避免盲目挖掘。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这些“地下侦探”深入地底,看看它们的工作方式。
管道机器人结合了感应器、照明设备、摄像头、通信模块、驱动装置和电池等组件。它们的行走机构设计得很精巧,能够适应管道内的复杂地形。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检查管道内部状况,还能凭借有限的能量和计算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下自由移动。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自秀丽隐杆线虫,这种线虫虽然只有302个神经细胞,却能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找到食物。同样,这些机器人只需少量计算资源就能运行自动控制算法,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负责收集外部环境信息并初步处理,再传递给内部传感器,传感器根据信号变化指示驱动轮执行相应操作,比如前进、转弯和避开障碍物。
当机器人深入地下时,光线越来越暗,无法依赖卫星定位。这时,机器人需要自己绘制地图并确定位置。借助视觉里程计技术,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拍摄多张照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点加以分析。这些特征点不仅包含几何特性,还包括亮度较高的区域。通过不同视角的照片,机器人可以估算出“深度”,也就是距离,从而尽量还原现场布局。这样生成的管网分布图既为机器人提供了导航支持,也为地面上的操作员提供了地形参考,让后续维修工作更加精确。
机器人还运用超声波信号来进行“听音识位”。它们发射超声波信号,监听回声。超声波信号遇到管道破损或阻塞的地方会反射或散射,机器人通过对回声信号的分析,能够判断问题的具体类型,比如阻塞、泄漏、裂缝、腐蚀或孔洞等。此外,机器人会在检测点附近多次测量,以便更准确地锁定问题位置。超声波可以从多个方向和角度探测,不受遮挡物干扰,实现无损检测。除了超声波,机器人还可以使用水听器或加速度计直接测量声音信号,进一步确认问题所在。
微型机器人的引入,让我们能够主动监控管网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修复,避免被动应对。无损诊断大幅减少了路面挖掘,有望缓解恼人的噪音问题。除了给排水管道,这些机器人还能用于天然气管道、输电线路等设施。预计未来三到四年,这些机器人将投入实际应用,为管道行业提供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