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华市中心医院的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手术机器人)项目公布了中标结果,价格定为1523万元。这个价格相比全进口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便宜了近半,降价幅度非常明显。
在9月23日公布的中标信息中显示,国产版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比进口版本节省了大量资金,总降幅接近1500万元。同时,这次的中标价还比去年国内最低中标价少了300万元。
根据相关报道,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购置费用通常在2000万到3000万元之间,每年的维护费用大约为150万元,每台手术的成本超过4万元。而国产版本显著降低了医院的采购压力。
中标的产品是国产达芬奇第四代手术机器人——达芬奇Xi手术系统,由复星医药与直观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开发。这款手术机器人在今年6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正式上市。
直观复星指出,中标价格来源于政府采购平台的信息。公司将根据不同医院的需求提供多种配置方案,配置越少,价格就越低。这种价格下降的趋势表明,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竞争正在加剧。
目前,中国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市场有六家企业参与竞争,包括复星直观、威高手术机器人、微创机器人、思哲睿智能医疗、精锋医疗以及北京术锐。
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分为单孔和多孔两类。多孔机器人需要在腹部开多个小口进行操作,而单孔机器人只需要一个切口就能完成手术。单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技术要求更高。
复星直观在多孔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方面具有优势,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备四个灵活的操作臂,适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胸科、普外科以及心脏外科等领域,其中心脏外科领域更是独占鳌头。
本土品牌在单孔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例如,精锋医疗的单孔手术机器人SP1000主要用于妇科手术,而北京术锐的单孔手术机器人则覆盖了泌尿外科和妇科。
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医保报销政策,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速度正在加快。比如,上海将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列入乙类医保,但患者仍需承担20%的费用。
在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覆盖率较低的情况下,价格是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往往通过价格优惠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尤其像腔镜手术机器人这样的高技术、高成本设备,医院在采购时会更加关注性价比。
从国际经验来看,手术机器人行业未来可能转向“剃须刀+刀片”的商业模式。企业通过降低设备的初始购买成本吸引医院,然后通过耗材、配件销售以及售后服务获得长期收益。因此,增加设备安装数量对企业的长远收入至关重要。
复星直观此次以低价中标,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积极应对策略。从直观医疗的年度报告可以看出,随着设备安装数量的增长,耗材和服务收入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耗材收入比例已经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