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多家企业获得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其中包括小马易行科技、百度智行科技以及赛可智能科技等公司。小马智行科技还宣布,上海居民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预约乘坐无人值守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范围涵盖浦东地区长达205公里的线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示范许可标志着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重要进展,未来自动驾驶车辆可能会像普通汽车一样接受统一管理,并更换正式车牌。
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重要政策陆续发布,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加快落地。6月初,国家公布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试点企业名单,包含上汽集团、上汽红岩、比亚迪、蔚来等九家车企。上汽提到,未来会重点推进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试点资格的企业通常是由车企、使用方以及所在城市共同组成的联合体。比如,“上汽集团+赛可出行+上海”和“上汽红岩+友道智途+海南儋州”。
王瑞指出,此前的试点主要是为了测试,车辆需定期领取临时牌照进行管理。试点结束后,符合条件的车辆将按照常规流程办理登记手续并获取正式牌照。他认为,这种转变不仅是车牌性质的变化,也是智能驾驶汽车迈向大规模生产的关键信号。
同时,上海推出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项目意义重大。该项目在金桥和临港新片区实现了测试道路的互联互通,贯穿多个地铁站、商业区和产业园区。
在特定区域内,用户可通过“小马智行”等平台预约乘坐没有驾驶员的Robotaxi,享受完全无人值守的L4级别自动驾驶体验。目前,上海的示范应用仍处于免费试乘阶段,相关企业正在完善车辆配置,预计不久后将全面投入运营。
L3级自动驾驶被视为自动驾驶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自动驾驶分为从L0到L5的六个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功能水平。相比L2级驾驶辅助,L3级允许驾驶者暂时脱离操控,无需持续关注车辆状态。
王瑞介绍,此次试点将分两个阶段推进:初期为L3级人机协同模式,车上配备安全员;后期则转向L4级,即完全取消安全员。
尽管如此,智能驾驶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武汉的一些无人驾驶车辆因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交通堵塞。于乾坤提到,现阶段智能驾驶与传统驾驶之间的差距大约为两到三年。为此,赛可智能正在尝试将人类驾驶行为数据融入智能驾驶系统,使其更贴近实际需求。
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自动驾驶测试的城市之一,已经设立了多个测试区域。王瑞提到,自2018年起,依托洋山港东海大桥场景,友道智途的智能重卡已实现常态化运营,三年间组建起接近三百辆的车队,累计运输超过两百万个标准集装箱,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重卡商业运营团队,累计行驶超过一千万公里。
友道智途正与海南儋州合作,计划把智能重卡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当地的港口货运场景中。“从最初的少量车辆分别在社会道路和港区测试,到计划扩大车队规模至数十辆,目标是在年内让它们实际投入使用,这样才能验证其商业潜力。”王瑞说道。
他认为,上海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参与程度、测试道路长度以及应用场景多样性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今,上海的技术正在向其他地区推广。
自2018年以来,上海根据区域交通特点分阶段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形成了嘉定、临港、奉贤、金桥四个特色鲜明的示范区。截至2023年底,全市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面积达到912平方公里,累计向32家企业发放了774张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上海等地加快出台支持自动驾驶的相关政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年初,《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扩大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快速路开放,这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更多可能性。
3月份,浦东新区开放了第二批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涵盖了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以及申江路、沪南公路、两港公路等南北科创走廊沿线的道路。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过1000条,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
据悉,连接南汇新城和浦东机场的无人驾驶专线出租车即将投入试点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