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评:高考志愿填报,别让“内部大数据”把人唬住

图灵汇官网

高考志愿填报关系重大,考生和家长需保持清醒,切勿轻信所谓的“内部大数据”。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管理,尽快清理那些打着咨询旗号非法获利的机构。

一些机构和个人号称掌握独家“内部大数据”,声称能确保考生进入心仪专业,以此吸引考生和家长购买昂贵的服务。对此,教育部于6月18日发出提示,建议大家对待这类志愿填报指导保持警惕。教育部提到,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省级招考机构都会公开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数据以及高校历年录取分数,市面上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大多源自这些公开资料。

众所周知,志愿填报并非只看分数和线,还需综合考量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招生人数、考生分布等因素,这确实需要全面的数据支撑。但当考生和家长缺乏分析能力时,容易向咨询机构求助,这也让一些不良机构借机利用“大数据”牟取私利,致使不少考生和家长被骗。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志愿填报中有一定帮助,但它绝非唯一依据。志愿填报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学科成绩、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及学校特点等,每位考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些个性化需求难以完全由“大数据”覆盖。考生和家长应结合自身实际、听取专业建议和其他信息,慎重决策,而非单纯依赖“大数据”。

对于不良机构宣传的“内部大数据”,实际上不过是公开的成绩统计和历史录取数据,并不具备神奇效果。这些机构利用人们对“大数据”的盲信推销高价服务,既违背诚信,也触犯广告法规。

令人遗憾的是,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这种“内部大数据”骗局都会如约而至,即便教育部门多次预警,仍有人上当。这表明,仅靠提醒远远不够,相关部门除了引导理性思考外,还需强化执法,将非法牟利的虚假咨询机构清除出市场。

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内部大数据”骗局屡禁不止,也警示着招考部门要主动作为。招考部门应向考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科学分析为考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让“内部大数据”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助力志愿填报更加公平合理。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aircraft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