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们要注意志愿填报辅导服务的问题。有些机构号称拥有独家的“内部大数据”,能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专业,从而吸引他们花钱买服务。但实际上,在高考报名前,各省的教育考试部门都会公开高考成绩和高校录取分数线等信息,市场上很多咨询公司和个人用的数据大多来源于这些公开资料。
很多考生和家长面对众多的学校和专业选择时会感到困惑,这也推动了志愿填报辅导行业的快速发展。不过,一些机构借此机会夸大宣传,说自己的“内部大数据”能实现精准匹配,诱导人们购买服务。教育部提醒大家,不要轻易相信这类所谓的“内部大数据”骗局。
高考志愿填报不仅仅看分数和分数线,还需要参考目标学校的往年录取分数、招生计划以及不同分数段的学生分布等因素。这些确实需要详细的数据支撑。当考生和家长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时,就会倾向于找咨询机构帮忙。不良机构正是看中了“大数据”这个噱头,想靠高价服务赚钱。
虽然大数据在志愿填报中确实有用,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志愿填报涉及学习成绩、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以及学校特点等多个方面,每位考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些个性化需求不能完全被大数据覆盖。所以,考生和家长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全面考虑,才能选出最适合的选择。
对于那些声称“内部大数据”能精准定位专业的说法,其实并不靠谱。正如教育部所说,所谓的“内部大数据”就是各省公布的高考成绩统计数据和高校录取分数记录,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功能。不良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推销高价服务,这种做法既不诚信,也违反了广告法规。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这类骗局都会重复发生,即便教育部门多次警示,还是会有考生和家长上当。因此,除了提醒大家保持冷静,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违规机构的监督,依法惩处非法牟利的行为,避免骗局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