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一场以“未来已来:先进疗法与精准医疗铺就治愈之路”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会员分享活动顺利举行,70多位论坛合作伙伴与会员单位代表到场。大家聚在一起,就先进疗法与精准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实践成果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近几年,从传统化药、CD38单抗、CAR-T细胞疗法,到BCMA×CD3双抗、GPRC5D×CD3双抗,先进疗法和创新药物不断涌现,为不同阶段的患者开辟了治愈路径。同时,2025年是精准医疗发展的关键一年,创新药与疗法研发、诊疗规范化、医院管理、全病程管理以及医疗保险等多个方面,都在重新构建人类生命健康的新格局。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近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时提到,要进一步加强干细胞药物的创新研发,推出更多成本低、水平高的创新药;深化人工智能在药品研发、功能预测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研发质量和效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推动干细胞相关产业更好发展。
活动由屈伟担任嘉宾主持,中关村国际会展公司董事长裘里晶致开场辞。
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受邀出席并致辞。他提到,国家卫健委曾在2018年和2023年联合十多个部门发布国家肿瘤防治方案,提出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环节防治工作,构建完整的防治网络,开展癌症防治专项行动。目前,我国在肿瘤防治上已有一定成效,通过布局区域肿瘤防治医疗中心,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到2030年,我国计划实现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2025年6月,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开出中国首张干细胞药物处方,这标志着我国干细胞药物从研发阶段正式进入商业化临床应用阶段。在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以“血液肿瘤治愈之路——来自中国的贡献”为主题,结合团队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中国在白血病治疗和细胞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黄晓军表示,白血病是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过去对人类威胁很大。经过多年发展,白血病治疗取得了明显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理解不断深入,精准治疗策略也在持续完善。在白血病诊疗领域,我国原创的“北京方案”——国际首个非体外去T单倍型移植体系,已被临床证实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为全球白血病治疗带来突破。“北京方案”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免疫耐受,打破了传统移植对供受者配型全相合的限制,实现了半相合(配型一半相同)情况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且能避免严重的抗宿主病,实现有效造血植入和抗白血病作用,急性白血病总体生存率达到75%-86%,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化疗。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将这一中国原创技术命名为“北京方案”,使其成为国际骨髓移植的新标准,并被推荐为全球缺乏全相合供体时的可靠移植方案。现在,“北京方案”已推广到全球多个国家,被多家权威研究所借鉴,还被写入国际骨髓移植权威教材《托马斯移植》。今年6月,团队开出中国首张干细胞药物处方,标志着我国细胞治疗进入新阶段,为血液肿瘤治疗研究带来突破。这不仅推动我国在该领域接近全球领先水平,也体现了我国血液肿瘤医疗和科研人员的使命与方向。
黄晓军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创造力是创造历史的革命,也是改变历史的征程。我相信,随着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国际认可度和民族自信的不断提升,我们一定会进入一个书写历史的新阶段。”
现在,医疗行业要快速发展,科技支持是关键。医疗智能领域的创新需要资金支持,这就需要金融服务提供帮助,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支持它们在医疗智能领域不断创新。北京银行总行公司部总经理助理彭诺在发言中提到,“先进疗法与精准医疗”是关系人类健康未来的重要议题,科技创新是解开生命奥秘的钥匙。作为首都金融的重要力量,北京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和北京市的号召,构建“金融+科技+健康”的全链条服务生态,努力成为前沿医疗创新生态的“积极构建者”和“精准赋能者”。
圆桌对话环节由吴祖泽基金会秘书长朱亮主持,四位嘉宾参与讨论,包括强生创新制药中国区相关负责人陈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程管理中心负责人周永召、多发性骨髓瘤病友互助协会会长李少华、蚂蚁集团高级算法专家杨明晖。他们围绕我国精准医疗的现状、挑战、创新实践和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且有建设性的交流。嘉宾们结合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分享了不同观点,为推动先进疗法与精准医疗创新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这次活动发挥了中关村论坛会员体系的平台优势,整合资源提供支持,为会员在先进疗法与精准医疗领域搭建了高效、多元且深入的交流合作平台。中关村国际会展公司将继续完善会员服务体系,为合作伙伴提供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的专业、高品质活动服务,帮助会员与论坛共同发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