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6月1日起,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实施,开启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保护新篇章。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探索世界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日益凸显。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各大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积极响应号召,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内容策略,旨在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在广州,陈萍与就读五年级的女儿达成协议,每天在“青少年模式”下观看短视频不超过40分钟,主要为科普、教育内容。这一举措帮助女儿逐步建立起时间管理观念,且学业并未受到影响。陈萍所提到的“青少年模式”由国家网信办指导,于两年前在全国主要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统一上线。目前,该模式已成为主流短视频平台的标配。用户进入后,每天浏览时间限制为40分钟,晚间特定时段禁止浏览。部分平台还增设了直播禁用、同城页面不可访问等功能,限制了用户充值和打赏的选项。
为了回应家长和用户对“青少年模式”内容单调、存在系统漏洞的反馈,各大平台近来持续进行技术与内容升级。抖音青少年专项负责人介绍,通过“萌知计划”,吸引了近万名创作者参与,累计创作超过8.5万条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视频。此外,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如强制同一未成年账号在不同终端登录时进入“青少年模式”,增强了系统的严密性。快手则通过优化推荐策略,为儿童用户推送了40余类精品内容,涵盖教育主题。
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自2007年起已逐步完善,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基本建成,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均需接入此系统。针对未严格遵守防沉迷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相关部门将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腾讯等平台通过实施“限玩”与“限充”策略,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消费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以甄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
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在四川成都设有专门办公区,500多名客服人员协助家长解决未成年人过度游戏和不理性消费问题。该平台负责人李静指出,除了提供解决方案外,更重视探究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沉迷问题与信息获取便利性相伴而生。防沉迷系统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系统存在漏洞,如身份确认困难、内容把关不严等问题。其次,一些青少年通过跨平台、跨终端的方式轻易绕过了防沉迷系统的限制。此外,部分企业在追求流量和利润时,仅在形式上满足监管要求,缺乏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行业内部正在倡导加强防沉迷系统的统一性,并将工作“前置”,在游戏开发阶段就融入防沉迷机制。OPPO、小米等手机品牌开始内置游戏防沉迷系统,而优美缔与腾讯合作推出的防沉迷系统开发工具,旨在让开发者在游戏设计初期就考虑到防沉迷需求。
强化青少年网络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网络平台的共同参与。家长通过有效沟通,理解并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至关重要。在虚拟世界中“冲浪”是青少年探索自我、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教育不应采取“禁网”等简单措施,而是应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规则,培养其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意识与能力。相关部门建议,应推动建立家长、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同时,家长应具备管理和引导子女正确上网的能力,承担起教育责任。
面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面临的挑战,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内容优化、法律支持与家庭教育等多维度策略,共同营造一个既开放又安全的网络环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