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关键战略。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互联网+回收”、“互联网+二手”等模式的创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动力,并通过深度采访进行解析。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倡构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并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回收”模式的重要性,旨在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运作。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之一。该公司通过在社区部署智能分类回收箱,简化了废旧物品回收流程。用户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便捷开启回收箱,各类物品(如织物、纸张、塑料瓶)均有专属投放口。回收物品的重量自动记录,并转换成积分供用户在线消费,购买生活用品。此外,后端数字化平台接收回收物信息后,为每件物品贴上“数字标签”,通过数据分析和追踪系统,优化回收物的处理流程。
截至2021年6月,浙江联运已在27个省区市实施了2000多个项目,覆盖了1500余万居民。这一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回收效率,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培养了居民的分类回收习惯,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随着城市“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成功推广,其应用正逐步向乡村地区延伸,旨在实现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处理体系的一体化发展。以四川省青神县为例,通过引入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的农药包装回收项目,有效解决了农药包装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民在购买农药时支付押金,使用后将包装物退还,回收公司则通过智能回收机具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农药从销售、使用到包装回收、处理的全程追溯,提高了回收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时,浙江金实乐环境有限公司为农村垃圾分类及回收研发了智能化设备,通过在农户垃圾桶上安装的小型芯片,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垃圾分类评估,不仅精确测量垃圾产生量,还能追溯不合格投放,为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针对性地指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回收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手商品交易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的规范引导,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的发展。以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为例,该平台在2020财年实现了2000亿元的在线交易额,标志着大量被浪费的资源转化为消费价值,有力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比于传统的线下市场,线上二手交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快速匹配供需,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闲鱼推出的“验货宝”服务,让用户在购买二手商品时享有保障,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此外,平台引入专业第三方商户,推出“闲鱼优品”“省心卖”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二手商品交易体验。自由职业者张昕便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通过“省心卖”功能,能够快速处理手中的旧物,享受了高效、便捷的回收服务。
当前,多个二手平台专注于手机上门回收服务,用户只需在线估价,系统综合考虑机型、存储容量、外观等因素进行评估,然后由快递员上门收取,通过专业设备现场验机,即时完成付款。这一服务不仅提升了回收效率,也为用户提供了安全、便利的交易途径。
总之,互联网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不仅推动了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还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精准治理、双循环市场等创新实践,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