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原则,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延迟退休政策对就业、养老金和个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有观点担忧延迟退休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进而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然而,从宏观视角分析,这种担忧可能过于简化。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经济领域创造的就业机会不断增长,就业市场整体呈现出扩张趋势。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政策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不足问题。
延迟退休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有限可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指出,通过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即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可以有效控制新增劳动力的规模,避免对就业市场产生过大冲击。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新岗位的不断涌现,延迟退休短期可以缓解就业结构矛盾,长期则有助于解决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大龄劳动者并不友好。面对这一挑战,政策层面需加强对大龄失业人员的就业支持,确保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建议,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化对大龄职工的技能培训,多管齐下提高大龄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此外,政府应提供就业援助,包括失业保险金、职业培训补贴等措施,助力大龄劳动者实现就业。
延迟退休后,养老保险缴费周期延长,累积的养老金总额增加,但领取时间的调整并不必然导致个人利益受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指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多缴费1年,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提高;晚退休1年,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减小,个人账户积累额增多,每月领取额相应增加。总体而言,延迟退休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延迟退休政策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争议。有观点担忧,延迟退休可能导致老年员工无法回归家庭,影响对子女的照顾。然而,考虑到延迟退休的渐进式实施节奏,以及家庭内部对子女照顾的支持模式多样化,如祖辈的协助等,政策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为促进年轻人生育意愿,相关部门需同步完善育婴托幼政策,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规范化,使入托更加便捷,从而切实减轻女职工的生育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延迟退休政策通过调整劳动参与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同时通过针对性的就业支持和养老金政策调整,为大龄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养老保障。对于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则需通过优化家庭政策和服务体系,增强家庭支持功能,共同促进人口结构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