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一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行业中掀起变革浪潮,尤其在内容创作领域影响深远。一方面,人们对其带来的创新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其可能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比如AI生成的宣传文案逐渐充斥网络。
AI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进入12月,众多AI模型相继推出“数学版”,并在相关测评中展现了它们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实力。不过,在人文社科领域,AI的应用似乎进展较慢。新闻从业者对AI撰写新闻可能导致虚假信息传播有所顾虑,而人文学者则认为,虽然AI可以产出一些文字,但最终仍需人工修订和优化。
AI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局限与潜力
本文将聚焦于AI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不足,并结合加速学习的理念,评估各大AI模型在此类任务中的表现。我们计划通过AI解读一篇学术论文,观察各大模型对此类工作的处理情况。
解读方法
我们的实验对象是一篇题为《短视频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以李子柒为例》的学术论文,全文约6000字。我们将上传该论文,并利用不同AI工具对其进行解读,以此为各大模型绘制一份“AI画像”。
测试对象
本次测试的对象分别为Kimi、豆包、Deepseek、ChatGPT以及智谱清言。
Kimi的表现
测试初始阶段,我们选择了Kimi进行试验。上传论文后,Kimi迅速完成了解析,并呈现出条理分明的总结。总结框架与原论文高度契合,逻辑严谨且语言简练,同时成功避开了敏感词汇,结尾处还附带了简短评价。
豆包的表现
豆包在解析环节展现出卓越性能,识别出近9000字的内容,超出原文字数。在接收到指令后,豆包仅花费20秒便完成了分析。相较于Kimi,豆包不仅提炼了关键信息,还在引言部分补充了更多背景资料,并列举了论文实例。另外,豆包支持文档局部内容的AI搜索、释义、翻译以及互动问答等功能,实用性更强。
Deepseek的表现
Deepseek在尝试将PDF文件转换成Word或纯文本格式时遇到障碍,未能顺利完成转换过程。
ChatGPT的表现
ChatGPT同样无法直接处理PDF文件,必须依赖用户提供文本内容。当我们向ChatGPT提交中文材料后,它在23秒左右提供了令人满意的解析结果,甚至加入了原创元素。不过,ChatGPT也提示用户需仔细核对重要数据以防错误发生。
智谱清言的表现
智谱清言在23秒内提供了详尽的解析报告,覆盖了论文的核心观点、架构及其意义,并配备了尾注选项,便于用户跳转至特定段落查看出处。此外,智谱清言还具备“AI对照”功能,支持引用、改写、阐释、概括和翻译等多种操作。
总结
Kimi能够快速生成文档摘要,但对中文细节的关注稍显欠缺。豆包虽然在字数统计上略有偏差,但其总结内容更加详实丰富,并且拥有丰富的附加功能。Deepseek在应对敏感话题时可能存在隐患。ChatGPT在处理中文内容时表现尚佳,但仍需用户自行验证信息准确性。智谱清言提供的解读最为全面,既包含主要论点,又提供了详细的尾注和“AI对照”服务。
从效率角度来看,各款AI工具所需时间差异不大。整个操作流程包括上传文件、解析文件、输入指令、等待反馈以及检查信息。豆包和智谱清言还允许用户对文档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
总体而言,Kimi更适合偏好逻辑推理的用户群体,擅长解决数学问题。豆包凭借完善的工具集合展现出强大实力。智谱清言则在中文理解方面占据优势,特别适合协助写作。因此,在挑选AI工具时,应依据自身需求选取最合适的版本。
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AI工具无疑为大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使高效处理海量信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