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产业投资生态建设大会上,浙江省集中推出了三大百亿级基金集群,分别是“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基金”“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金”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
这让“浙江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三大基金集群由浙江省唯一的省级国资运营平台——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简称“省国资公司”)负责牵头,首批大概150亿元的基金已经到了协议签署和注册的收尾阶段。
产业发展好了,经济才能兴旺。现在各地在新兴产业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浙江国资牵头的这三大百亿基金正式和大家见面了。
在功能定位上,这三大基金各有不同的重点。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基金主要围绕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来布局,直接投资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工医药等领域的早中期创新项目,同时还会把省属企业的转型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联系起来。
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金重点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上,通过并购重组、横向协同等方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协助省属企业进行资产收购重组和存量国有产业布局结构整合,提升浙江国资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则聚焦省内优质上市公司的价值投资,通过直接投资、IPO战略配售、定向增发、并购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进行市值管理、延长和补充产业链,提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推动区域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省级国资运营平台,省国资公司在产业基金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年。目前主动管理的基金规模超过800亿元,累计带动社会资本超过2000亿元,投资了27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金额超过200亿元,还孵化了1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近120家专精特新企业,基本覆盖了全省的标志性产业链和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
省国资公司董事长姜扬剑说,用种类多、业态全的基金集群来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是浙江国有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办法之一。这三大基金集群会一起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整合”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大基金集群都用市场化机制来保证高效运行。基金的钱通过市场化方式募集并独立发起,在投资管理考核、容错机制、投后管理等方面也都推行市场化的创新模式。
这次大会上,24个准备投资的项目完成了签约,主要涉及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省国资公司旗下的专业平台还和工银资产、信达资本等大型金融央企平台,以及杭州、宁波、丽水、台州、金华、湖州等地的地方国资平台签了合作协议。初步估计,首批签约项目大概能带动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
姜扬剑说,以这三大百亿基金集群为纽带,会加快整合产业、资本以及内外部的优质资源。计划到“十五五”末,主动管理的基金规模能达到千亿级,进一步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帮助浙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浙江、构建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和创新保障。
随着DeepSeek、宇树科技、强脑科技、Rokid等科技公司的走红,很多地方都在问“为什么浙江能有这么多科技企业”。
其实浙江在创投行业一直很活跃。大家比较熟悉的浙江省产业基金,不仅投资了宇树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群核科技等有名的科技企业,还支持了90家省内的上市企业,24家获得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的企业。到现在,省产业基金通过循环投资,累计认缴了近600亿元,带动各类资本5459亿元,其中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5个。
2023年,浙江省产业基金创新推出了“4+1”专项基金模式,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这4支产业集群专项基金,还有1支“专精特新”母基金。这是支持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76.49亿元的投资决策,按照年初设定的150亿元目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预期。
作为“4+1”专项基金群的重要部分,浙江省科创母基金从2023年9月开始投资运作,到今年一季度已经形成了三期、认缴总规模11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体系,累计投资决策了37支子基金和4个直投项目。
看看浙江的地图,地方创投也很积极。比如杭州成立了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形成了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的“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温州、宁波、台州、绍兴等地的母基金也在积极挑选GP。
现在很多VC/PE都经常去浙江募集基金、寻找投资项目。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浙江新募集的基金数量和规模都排在全国第一,有447只基金完成了新一轮募集,比去年同期增长15.8%;募集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0%。在投资方面,浙江有682起投资案例,排在全国第三,投资金额381.27亿元,排在第四位,IT、生物医疗、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案例都超过了100起。
这其实也是各地争夺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一个城市要想有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往往离不开创投的支持。就像上海有近千亿规模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百亿未来产业基金等,北京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机器人、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和医药健康等领域;香港有管理规模620亿港元的港投公司,被叫做“港版淡马锡”;深圳正在培育万亿级的“20+8”产业基金群……现在能看到,一个个大型产业基金落地,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的心情都很迫切。道理很简单,创投发展好了,产业才能发展;产业发展好了,城市才能变强。在新一轮产业变化的大趋势下,一场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竞赛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