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色中,一道光芒划破天际。8月9日凌晨00时31分,吉利控股旗下的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了第四个轨道面的11颗卫星。这些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状态良好,标志着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这次发射是浙江民营“星链”计划的重要节点。从最初的设计蓝图到如今的稳步推进,这一进程已持续七年。随着本次发射完成,时空道宇在轨卫星总数达到41颗,并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增至64颗。届时,吉利星座将实现全球大部分区域的实时数据通信覆盖,仅南北极地区除外。
近年来,低轨卫星部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29年,近地轨道上将有约57000颗低轨卫星运行。面对这一趋势,建设卫星星座成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那些稳扎稳打、注重效率的企业往往能赢得先机。
时空道宇便是其中的代表。自2022年6月首次发射9颗卫星以来,他们陆续完成了第二轨11星、第三轨10星的任务,目前在6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已部署30颗卫星。今年,他们开始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该领域的首次尝试,具有里程碑意义。
吉利星座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低轨物联通信网络。其规划的一期工程将部署72颗卫星,旨在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实时通信服务,满足车载、机载、船载等移动终端的需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通信的灵活性,也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
与SpaceX的“星链”计划不同,吉利星座聚焦于物联网通信,而非传统的互联网接入。它强调的是短消息、状态回传等低功耗、轻量级的通信能力,类似于“太空微信”,服务于移动场景下的信息传递。这种定位使其更具实用性,也更贴近产业需求。
吉利星座的愿景是将卫星能力融入日常生活,打造天地融合的物联网通信基础设施。CEO王洋曾表示,尽管地面网络已经很完善,但仍有94%的区域没有信号覆盖。他认为,随着人类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无论是探索无人区还是未来的星际旅行,都需要依赖卫星通信技术。
选择低轨卫星的原因在于其成本更低、时延更短。相比高轨卫星,低轨卫星在价格和性能上更具优势,这也是全球共识。例如,SpaceX的“星链”同样采用低轨卫星部署,但其主要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宽带网络服务,而吉利星座则专注于移动设备的窄带通信。
在制造方面,时空道宇借鉴了汽车行业的经验,提出“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的理念。依托吉利的产业基础,他们在浙江台州湾新区建立了卫星超级工厂,实现了从总装、集成到测试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卫星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年产能力达500颗,成本降低约45%。
应用层面,时空道宇的技术已在多款车型上落地。从2023年9月起,自主研发的车载卫星通信技术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极氪001 FR车型,随后扩展至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等多个品牌。这项技术让用户即使在无地面网络的环境下,也能通过车机连接卫星,实现双向消息或电话通话,极大提升了出行安全。
在全球市场,吉利星座正逐步打破传统格局。他们瞄准通信基础设施薄弱的新兴市场,已与中东、东南亚、非洲、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以阿曼为例,2024年与Azyan Telecom的合作测试显示通信成功率高达99.15%,未来将为当地数万渔船提供稳定的服务。
此外,吉利星座还在马来西亚、沙特、摩洛哥等地展开布局,推动数字城市、智慧农业、能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这些合作不仅填补了地面网络的空白,也助力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
吉利星座的成功,展现了中国商业航天的潜力。通过高效、精准的部署方式,他们正在重塑全球卫星通信市场的格局。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加入,吉利星座有望在全球低轨物联通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抬头仰望星空,无数卫星在夜空中闪烁。它们不仅是科技的结晶,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连接世界的桥梁。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中国商业航天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广阔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