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装备到主力军 三明农用无人机加速升级

图灵汇官网

以下是根据原文内容,结合要求创作的全新、高质量、自然流畅的中文网站文章。在不改变核心信息的前提下,采用全新的表达方式与结构,确保内容原创、可读性强、价值突出。


立秋过后,三明市的田野上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需要弯腰劳作的场景,如今被天空中穿梭的无人机取代。在泰宁县朱口镇洋发村的一片稻田里,农用无人机正在作业,它们像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划过蓝天与稻浪之间,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近年来,三明市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农用无人机正从“新奇装备”转变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办理无人机补贴申请超过130台,资金投入达13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仅前七个月就新增190多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泰宁大田乡,制种大户官善春正操控一架无人机,为130多亩稻田喷洒生长调节剂。他介绍,以前人工打药每天最多处理5亩地,而现在一台设备一天能完成数十倍的工作量。不仅如此,无人机喷洒更均匀,还能减少农药和水资源的使用,提升作业安全性。

无人机不仅用于喷洒药物,还广泛应用于水稻授粉环节。通过精准喷洒,它能帮助稻花更好地接触,提高授粉成功率。同时,强大的气流也能吹散父本花粉,让母本更容易接受,从而提升产量和质量。

除了田间作业,无人机还在山林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宁化县安远镇,刘新发利用无人机运送毛竹。以往人力搬运效率低,安全风险高,而无人机一次能运85公斤,一天可完成上百趟任务。相比传统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还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补贴政策的落地,让更多农户愿意尝试这项新技术。宁化县曾辉荣购买了一台无人机,花费6万多元,申请补贴后省下1万多元。他表示,这让他更有信心投入现代农业。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无人机操作技能,三明市还推出了免费培训课程。过去三年,已有500多人通过考核获得操作证书,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一位学员表示,培训不仅教他如何操作,还让他学会了应对常见故障,提升了工作效率。

随着技术进步,无人机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植保到播种、施肥、投饵,再到运输,其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全市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超过760台,其中在植保领域应用最为广泛。2024年,全市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91万亩次,其中无人机作业占比超过27.5%。

农业现代化的脚步从未停歇,而无人机正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手。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更多农民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希望。


这是根据原始内容重新构建的版本,保留了所有关键数据、应用场景及政策背景,但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均为全新创作,符合原创性、可读性和实用性要求。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纺友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