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与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宣布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的战略合作。
目前机器人行业在商业订单方面的进展速度正在加快,行业头部企业已实现百台级订单,而千台级则是少数企业才能触及的水平。根据官方信息,这笔千台订单计划在两年内完成落地,将重点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进行大规模、分阶段的部署。
关于订单的具体产业方和支付方式,目前尚未对外公布。合作双方中,星尘智能主要研发全能AI机器人平台,仙工智能则以控制器系统为核心业务,客户包括飞利浦、施耐德、西门子等全球企业。
这次合作让两家公司能发挥各自长处,通过“核心部件+整机应用”的模式联手打造AI机器人平台,积累大规模部署的经验。星尘智能的绳驱机器人模仿人类肌腱发力方式,能在物料配送、装配搬运、协作操作等任务中表现出高动态响应、灵活操作和交互安全的优势;仙工智能的控制器则保证了工业级的可靠性和成本优势。
星尘智能联合创始人方科提到,双方的合作涉及联合研发、产品、渠道、售后等多个环节。首批落地场景集中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未来还会借助仙工智能的客户资源,尝试拓展到3C、汽车、自动化设备等更多细分领域。
今年机器人行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一级市场融资活跃,技术路线有了多项突破,商业落地也在多个场景进行尝试。星尘智能重点投入的绳驱技术,目前处于“早期商业化”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方科表示,绳驱技术并非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已应用几十年,像电梯、吊车都有用到。虽然原理不复杂,但实际工程实现难度很高。选择这条路线是因为绳驱传动的仿生性强,力控制精度高,适合需要精细触觉反馈的AI任务。
不过,绳驱路线也面临一些挑战。方科指出,主要有三个难题:摩擦损耗、预紧力稳定性,以及控制算法和系统集成的工程实现难度大。星尘智能的解决办法是引入混合刚柔体动力学建模,提高动态轨迹跟踪的精度和实时响应能力,通过运行控制减少磨损,同时优化传动机制和制造工艺,提升设备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中信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现在硬件方面的泛人形机器人已经达到物流场景商业化的门槛,但国产具身模型要真正落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成本角度看,如果假设两年能收回成本,泛人形机器人的投入产出比已经和分拣工人持平。今年下半年,泛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场景会慢慢从演示阶段转向交付客户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