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值领先的半导体企业正迈向新的增长阶段。这家公司在核心的人工智能芯片业务上面临激烈竞争,于是将目光转向机器人技术,视其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供应商,英伟达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一款针对类人机器人的新型紧凑型电脑Jetson Thor。
英伟达希望成为机器人革命中的重要参与者,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英伟达机器人业务负责人迪普塔拉·塔拉提到:“物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即将迎来重大突破,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
英伟达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与AMD等芯片制造商以及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云服务巨头展开竞争。这些企业正试图减少对美国半导体龙头企业的依赖。随着人工智能芯片需求的增长,英伟达的市值已超3万亿美元,并将自己定位为“物理人工智能”领域的支持者,推动下一代机器人公司的成长。
今年2月,英伟达联合微软、OpenAI等公司投资了类人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当时该公司估值为26亿美元。尽管机器人技术尚属新兴产业,还未带来大规模收益,但许多初创公司正在努力解决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机器人精确度的问题。
英伟达的机器人业务在其总收入中占比不大,但其数据中心收入主要来自AI GPU芯片。2023年第三季度,该公司的总销售额为351亿美元,其中88%来自数据中心业务。
塔拉表示,机器人行业的变革主要得益于两大技术进步:生成式AI模型的快速发展以及利用模拟环境训练机器人能力的提升。后者尤为重要,因为它能有效解决机器人专家提到的“从虚拟到现实的差距”问题,确保在虚拟环境中训练的机器人能在真实世界中正常运行。
塔拉自2013年加入英伟达后,一直参与“特加”芯片的研发工作,最初面向智能手机市场。后来,英伟达转向AI和自动驾驶领域,塔拉带领大约3000名工程师投入该项目,这促成了Jetson系列的诞生,成为英伟达机器人“大脑”的一部分。
英伟达在机器人开发中提供了三类工具:用于基础模型训练的软件(来自英伟达的“DGX”系统)、用于模拟现实环境的“Omniverse”平台技术,以及作为机器人“大脑”的硬件设备。Apptronik公司在开发类人机器人时采用了英伟达的技术,并于12月宣布与谷歌DeepMind达成战略合作,以优化其产品。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BCC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市场目前估值约780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底将达到1650亿美元。亚马逊已在三个仓库应用了英伟达的机器人仿真技术,丰田和波士顿动力等公司也是英伟达培训软件的用户。
东北大学鲁棒自主实验室负责人大卫·罗森指出,机器人市场仍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如何确认机器人部署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我们缺乏高效的方法来验证机器学习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是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