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AI大模型的发展热潮逐渐兴起,AI机器人(即具身智能)正成为科技领域的又一新兴方向。与传统的工业机械臂或早期的双足机器人不同,这类机器人以搭载AI大模型为核心,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等。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支持,它们为相关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2024年,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在活动中展现了出色的拟人化能力,不仅能调制鸡尾酒,还能讲笑话逗趣。与此同时,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凭借高性能的纯电驱动系统和先进的视觉语言模型,在多场英伟达发布会上亮相,带动了一批机器人产业链相关股票的上涨。
机器人行业迅速成为创业的热点,不少科技公司的高管纷纷选择离职创业。例如,前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喻超离职后创办了鹿明机器人公司,并在11月底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另一位追觅前高管郭人杰也在年底离开,投身消费级机器人领域,目前已经接近完成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经纬创投、真格基金等,投后估值约5亿元。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追觅的其他高管也陆续选择离职创业。2022年下半年,追觅合伙人兼副总裁吴鹏创立了咖爷科技,已获得多轮融资;同年,追觅联合创始人王生乐创立了星迈机器人,专注泳池清扫市场,同样获得了多轮融资。这种现象引发了外界对机器人行业是否过热以及清洁家电市场是否难以留住人才的讨论。
“天才少年”离职,追觅面临人才流失
11月初,就有传闻称郭人杰即将离开追觅。他出生于199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之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金融经济学硕士学位。他曾任中国宝洁公司的品牌总监,2021年加入追觅后,用三年时间从中国区营销总监升至执行总裁,成为科技公司中的青年才俊。
在追觅工作的三年里,郭人杰主导了从小米生态链到自主品牌的转型,构建了中国的营销体系,并通过短视频等渠道推广产品,助力追觅实现高端化战略。2023年,追觅的扫地机器人全球销量突破240万台,同比增长300%,海外收入占比达65%。在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市场,2024年第一季度的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
追觅不仅在海外市场表现突出,在国内市场的增长也十分显著。2024年上半年,追觅在清洁电器线上市场的份额达到18%,位列行业首位。其零售额同比增长62%,零售量同比增长73%,增速远超行业龙头科沃斯。
机器人赛道,追觅前高管或与老东家竞争
追觅创始人俞浩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就展现出色的能力,曾参与四旋翼无人机的研发,并创立了“天空工场”科技平台。追觅的高速数字马达和仿生臂等技术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俞浩表示,追觅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企业,其机器人产品Eame One将在未来应用于多个领域。
尽管追觅已推出一些机器人产品,如Eame One和通用人形机器人,但这些产品目前仍处于展示阶段,尚未有明确的量产计划。相反,追觅似乎转向了投资领域,成立了规模达110亿元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目前已投资了一家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魔法原子。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数百台人形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目前并未投资前员工的创业项目,这意味着未来追觅的前高管可能会与老东家在市场上形成竞争。
机器人风口,谁都能抓住吗?
虽然追觅规模不大,但已有三位高管离职投身机器人赛道。这一领域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情况类似。那么,机器人领域的机遇真的那么容易把握吗?
从市场角度看,特斯拉等科技巨头早已布局AI机器人,并掌握了核心技术。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已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开。AI机器人与大模型深度结合,而大模型的表现依赖强大的算力支持。特斯拉的AI公司已完成60亿美元融资,拥有超过10万块英伟达H100/H200显卡组成的训练集群,预计明年将扩充至55万块以上。
相比之下,国内的腾讯、百度、阿里和字节跳动等公司在H100显卡的数量上远不及特斯拉。考虑到美国已限制英伟达AI算力显卡的出口,国内初创企业即便资金充足,也难以大规模采购。此外,制造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除了需要“AI大脑”,还需要高水平的制造工艺,比如灵活的手指和定制电机等。
国内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初具雏形。宇树科技的全地形AI机器狗多次引发关注,乐聚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也展示了强大的功能。这些企业已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新入局的初创企业若想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必须展现出更多技术亮点和创新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AI的下一波浪潮将以机器人具象化为核心。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