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自然》杂志的封面展示了一只机械肢在跑步机上“运动”。然而,这只机械肢学会跑步的方式并非直接编程或模仿人类动作,而是通过自我适应。起初,它需要外部引导才能在跑步机上“站稳”和“行走”,但随后的所有行为都是基于自身行动和外界反馈自主学习而来的。简而言之,这只机械肢已经具备了自我总结经验的能力。
这一创新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自然》杂志的标题——“机器智能”——反映了这一成就的重要性。许多前沿学者认为,这是机器向自我意识迈进的一大步。
该机械肢由一系列圆盘状单元组成,由Hod Lipson团队开发。这些机器系统无需人类过多干预即可自主运作,并能进行自我复制、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复等行为。团队将这些单元称为“粒子”,因此将此机械肢命名为“粒子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机器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很多人对人工智能觉醒人类意识表示担忧或期待,但他们可能并不完全了解所谓的“人类意识”到底是什么。
本文并不打算深入解释这些概念,而是分享一些较为认可的观点。所谓自我意识,即人类对社会关系的反应和自发建设行为。
一个机器人能够跑步、玩游戏、下棋甚至制造核武器,这些都不足为奇。然而,当它们能够自主学习时,就表明它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便这些机器人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但由于信息的不同,它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从而建立起复杂的关系网络。
这也是学术界对此感到兴奋的原因之一。尽管目前这种能够自主学习的机器人仍处于实验阶段,难以广泛普及,但如果这项技术成熟,那么即使忽略人们对“机器人革命”的担忧,人类也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