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在重点领域深化“机器人+”应用。目标设定于2025年,旨在实现10大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出100多种机器人解决方案,推广200个具有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成效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对比《“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预估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翻倍增长。依据2020年的数据,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人246台,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每万人500台左右,市场潜力巨大。
新兴领域成为工业机器人出货的主要来源。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30万台,占比全球销量超过50%,即使在疫情严重影响下,仍展现出强劲韧性。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半导体、医疗等行业的需求增长显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其爆发态势持续不减,市场产销双旺,各大知名新能源车企均在加大产能,带动锂电需求激增,这两大行业合计贡献了整体市场约40%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
然而,3C电子行业在过去一年表现不佳,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高库存状态导致需求下降,厂商频繁削减订单,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幅萎缩。一般工业同样受到宏观经济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供应链不稳定的影响,虽有复苏迹象,但未达到预期水平。
春节期间,全国消费相关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2.2%,线下线上消费情况均有所改善,市场对消费电子市场回暖充满期待。供给端库存量逐渐减少,相关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有所提升,但市场是否真正触底反弹还有待观察。
展望2023年,在疫情防控政策全面放开的背景下,市场整体复苏趋势明显,工业机器人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工具,其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未来几年预计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是需求最大的领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68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目标至2035年提升至50%。美国和欧盟分别计划在2035年达到50%和100%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停售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生产工艺上有显著差异,自动化水平更高,新建或改造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引发对工业机器人的大量需求。
近年来,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持续攀升。我国机器人产业已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链条体系,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研发取得进展,国产机器人正迈向从跟随复制到技术引领的新阶段,并逐步实现从国产替代到海外市场拓展的战略转型。
国内厂商凭借供应链优势和灵活的价格策略,在锂电、光伏、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快速渗透,同时利用本土优势,在下游市场开拓更多新型应用领域,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国外厂商因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交货周期延长,难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份额逐步缩小,直至近期才有所恢复。为应对挑战,外资品牌正在加速推进本地化进程,如ABB在上海设立机器人超级工厂,发那科在宝山建设超级智能工厂,以增强交付能力。
随着外资品牌在全球供应链、研发和生产环节的本地化程度加深,国内厂商的本土化优势和成本控制优势面临挑战。为了保持竞争力,国产机器人需强化技术壁垒,优化产品质量,加快追赶国际工业机器人品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