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若琳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热,特别是ChatGPT的全球风靡,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普遍认为,谁能在此万亿级别的超级赛道中抢得先机,将成为行业焦点。
近来,《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领先的5G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闼”)已成功推出首个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RobotGPT。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预示着达闼消费级机器人商用梦想的实现,也标志着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
达闼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晓庆指出:“机器人是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随着PC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下一个最重要的计算设备必将是机器人。”他预测,达闼的消费级机器人有望在2025年实现商业化运营。
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达闼,对人形机器人有着独特的定义:拥有双足人形形态,搭载云端智能中枢,并通过RobotGPT赋予“灵魂”。黄晓庆坚信,这是通往未来的关键路径。
相较于传统的机器人设计,达闼独创的“云端大脑”理念彻底革新了机器人设计思路。将机器人的核心计算单元置于云端,而实际执行任务的机器人本体放置于服务现场,这种分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5G网络技术,达闼实现了“云-网-端”结构,大幅降低了机器人本体的成本,实现“通信能力换算力”。
RobotGPT作为为实现复杂场景下多模态行为提供交互生成型AI模型,以多模态Transformer为基础,通过海睿数字孪生世界进行机器人行为训练,赋予机器人强大的自主认知、智能决策能力和行为表现。它通过人工反馈的强化学习不断优化,使得接入云端大脑的机器人不仅能与人流畅对话,还能执行诸如迎宾接待、导览引领、物品递送、自动巡逻、互动交流、陪护照看、人机协作乃至艺术创作等多样化任务。
达闼的成功源于其长期坚持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截至2022年底,达闼已申请超过1600项专利,其中在云端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数量全球领先。达闼的海睿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是全球首个面向机器人的操作系统,通过云-网-端分布式计算协同及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人工增强等技术,为每一台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云端大脑”,支持丰富的应用场景。
达闼研发的智能柔性关节SCA集通信、计算、传感于一体,体积仅为传统伺服系统的十分之一,显著提高了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使其适应更多复杂场景。作为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机器人开发者和运营商,达闼在多模态大模型研究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达闼已建立起较高的竞争壁垒。随着RobotGPT的发布,公司有望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达12至16万亿元。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机器人应用的拓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达闼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C轮融资进展顺利,由广州知识城集团和上海国资联合领投,预计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达闼正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不同服务场景开发云端机器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未来,达闼将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投资回报,并在与世界级科技巨头的竞争中展现实力。
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代表,达闼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随着RobotGPT的问世,达闼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表现值得期待,其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万亿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