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碟中谍》中,阿汤哥通过隐形眼镜完成身份验证和目标锁定;《钢铁侠》里,托尼·斯塔克佩戴的智能眼镜可以展示数据、分析信息,并与AI助手进行实时交流。
科幻作品常常先于现实展现人们对未来的设想。从“外部工具”到“第二大脑”,AI眼镜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变化,反映了人类对“技术如何改变感知”的持续思考。当小米推出定价1999元的AI眼镜,试图进入大众市场时,消费者开始意识到,曾经只存在于电影中的“未来眼镜”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AI眼镜领域正迎来激烈竞争。
第二季度科技新品发布情况显示,这一领域热度不减。5月25日,李未可推出三款轻便型AI眼镜;5月27日,雷鸟创新发布X3 Pro等四款产品,推动轻量级AR眼镜的技术发展;6月26日,小米发布AI眼镜,次日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发布会上演示了通过手势翻页的操作。
海外科技公司也在加快布局。谷歌重启眼镜项目,与XREAL合作推出Project Aura;Meta推出Oakley Meta系列,并投资雷朋母公司依视路陆逊梯卡,试图借助传统眼镜渠道拓展市场;苹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出多款智能眼镜。
相比2016年的“百镜大战”,如今的AI眼镜市场展现出全新面貌。
从早期的极客玩具,AI眼镜逐渐走向大众日常使用。
2012年,谷歌推出Project Glass,由X实验室研发。初代产品价格高昂,难以普及,缺乏实用功能也限制了其发展,最终在2015年停止了探索者项目。
十年后,谷歌再次进入这一领域,背后是技术、生态和产品的多重突破。
AI眼镜的功能不断升级。
雷鸟创始人李宏伟将AI+AR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显示的AI眼镜、带显示的AR眼镜、以及深度融合AR与AI的眼镜。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的无显示AI眼镜只是过渡方案,未来将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光学显示是决定眼镜性能的核心技术,影响交互方式、成本和外观。行业人士表示,这部分成本占整机的43%。彩色MicroLED加光波导方案被认为是最佳选择。雷鸟最新发布的X3 Pro AR眼镜搭载全球最小的全彩萤火光引擎,配合纳米光刻蚀技术,实现接近43英寸的透明显示效果。
语音、手势、眼动等交互方式提高了控制效率,SLAM算法让实时翻译和眼前显示成为可能。大模型的应用赋予眼镜更强的处理能力。雷鸟与阿里通义合作,打造基于眼镜的大模型。
构建专属生态体系是AI眼镜摆脱“手机配件”标签的关键。
早期智能眼镜依赖手机功能,难以独立运行。为了实现真正的“去手机化”,雷鸟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支付、导航、小程序等功能。同时开放平台,鼓励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
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价格逐渐下降,AI眼镜更具市场吸引力。
现在的AI眼镜可以完成翻译、导航、提词、问答、摄像、通话等多项任务。随着技术进步和供应链完善,产品种类增多,价格降低,消费市场反应积极。小米新品上市72小时内售出近5万台,雷鸟618期间销量增长3.36倍。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考虑购买智能眼镜,2000-3000元价位最受青睐。
李宏伟认为,智能眼镜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许多人在飞机、高铁和地铁上都能看到用户使用这类设备。他认为,AI眼镜已经通过市场验证,预计2025至2027年将迎来快速增长。
眼镜正在成为连接虚拟世界的重要入口。
作为科技创业者,李宏伟早在2021年就预测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随后创立了雷鸟创新。在中国市场,每卖出两台AR/AI眼镜,其中一台来自雷鸟。
科技领袖们也高度评价AI眼镜的重要性。雷军认为,这是面向未来的个人智能设备,也是随身AI的入口。
为什么是眼镜?目前,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音箱等多种设备与AI互动,但眼镜却受到特别关注。
眼镜靠近眼睛、嘴巴、耳朵等主要交互器官,设计轻便,适合全天候使用。李宏伟认为,眼镜是AI的最佳载体,因为它能捕捉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信息,传输给AI系统进行处理,实现自然交互。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虚实结合,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AI眼镜可能是下一代的智能手机。
尽管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潜力巨大。IDC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中国市场预计达290.7万台,增长21.1%。
当然,续航、重量和隐私等问题仍需解决。李宏伟表示,智能眼镜尚未成熟,但随着光学和电池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会逐步改善。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三到五年,AI眼镜将进入消费爆发期,逐步融入更多人的生活。李宏伟坚信,AR眼镜将是下一代的“智能手机”,像手机取代电脑一样,占据用户更多时间。“它将是新一代计算平台,未来年销量可能达到十几亿台。”
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AI眼镜正从银幕走进现实,即使我们还未亲身体验,也正在经历一场关于人与世界交互方式的重大变革。技术的价值在于找到最合适的连接方式。或许不久之后,戴上眼镜,我们就能以新的视角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