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数字能源X央视网纪录片首集开播,看中国光伏创新遍布祖国大地​

图灵汇官网

2025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央视网发布了名为《装甲山河,碳路中国》的纪录片系列。这部纪录片围绕华为数字能源与国内主要发电央企的合作展开,详细介绍了多个重要光伏项目,展现了华为数字能源与“五大六小”电力央企集团的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背后的先进技术。它全面呈现了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一集《装甲山河》着重展示了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利用光伏板来保障能源安全。镜头聚焦于雪域高原、海洋以及荒漠这三个极具挑战性的地区,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大规模光伏板铺设,使一座座新能源电站得以建成,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推动光伏发电逐渐成为主流能源。

在西藏山南,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达到8000多兆焦耳每平方米,但高海拔和极端气候条件给清洁能源开发带来了极大挑战。尽管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摄氏度,当地居民对电力的需求依然旺盛。然而,由于高海拔导致空气稀薄,不仅施工人员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光伏设备也难以正常运转。比如,逆变器在稀薄空气中可能散热不良,影响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西藏地区的弱电网环境对设备的并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得益于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华为逆变器经过反复测试和验证,在海拔超过5100米的极端环境下仍能长期稳定运行。结合创新的支架安装方式和流水线式的施工方法,团队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种种难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这一项目的一期和二期已经顺利投入运营,24.5万块光伏板分布在雪山脚下,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达2.45亿千瓦时,能满足5.4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这个光伏电站不仅是新能源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

纪录片还讲述了山东东营的海上光伏项目的故事。作为中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所在地,东营成为了探索“海洋+光伏”模式的理想之地。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情况下,能源工作者在距离海岸8公里的海域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面对风荷载、波浪、浮冰以及盐雾腐蚀等复杂的环境因素,国家能源集团采用了具有IP66防护等级的华为逆变器,确保设备能在恶劣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同时,项目应用了全球领先的海上钢桁架平台式固定装机技术,使光伏系统成功扎根于海上。截至2024年11月,首批光伏发电单元已成功并网,预计项目全部完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17.8亿千瓦时,相当于267万居民的年度用电需求,大幅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消耗。

影片最后把目光投向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这里被用来验证“光伏+治沙”的新模式。库布其沙漠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然而,极端的温差、频繁的沙尘暴和干旱的气候给光伏设备的运行造成了严峻考验。三峡集团通过采用华为的组串式逆变器,实现了IP66级别的防尘防水保护,确保设备能够在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上6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借助智能化管理系统,维护人员只需通过后台或手机应用程序就能实时查看设备状况。截至目前,库布其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已实现首批并网发电。预计到2027年,整个项目将实现全面并网,通过风光火储一体化的方式向京津冀地区供电,推动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把昔日的荒漠转变为生机勃勃的能源绿洲。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觅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