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洁能源所占比例持续增长,它正逐步成为主流能源形式。然而,这种能源的不稳定性和间断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了新的挑战。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清洁能源基地从规划到运营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确保光伏储能的质量、安全和效率,已成为行业的关键话题。央视网推出的纪录片《碳路未来》第二集聚焦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展示了能源央企与华为在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效率上的实践。
位于四川甘孜州扎拉托桑雪山之巅的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优势。柯拉一期光伏电站设在此处,其发电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和春季发电量较大,而夏季和秋季则相对较少,与水力发电形成了天然的季节互补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电站建设需要精心规划,并借助先进科技来完成。
2023年,雅砻江公司与华为联手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借助华为的技术支持,为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例如,在规划阶段,设计团队采用了无人机实景建模技术,构建出三维可视化模型,解决了数据不足的问题。
在维护方面,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占地面积大,仅靠人力很难高效完成200多万块光伏板的检查工作。与华为合作后,工作人员利用智能IV诊断技术和无人机AI图像识别技术,提高了故障定位的速度和准确性。另外,双方共同开发的智能运维驾驶舱系统简化了运维流程,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地图就能快速找到有问题的设备,故障排查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
在运营阶段,雅砻江公司依托华为的技术积累,建立了一套发电效率评估体系,帮助技术人员迅速找出影响发电量的主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整体表现。
借助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实现了从规划到运营的全面优化,为新能源电站注入了强大的智能化动力。
光伏发电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但由于依赖光照条件,其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配置高效的智能储能设备非常重要。在湖北中广核储能电站,华为提供的智能组串式储能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集中式储能方案,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更为灵活且易于扩展。每个电池簇都配备了独立的小型逆变器,即使某个部分出现问题,其余部分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保证了储能系统的连续性。自该技术投入应用以来,湖北中广核储能电站的充放电能力提升了15%,系统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华为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使工作人员能够提前预测电池热失控的风险,极大增强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湖北中广核储能电站是中国广核集团首个储能技术创新试点项目,与华为的合作不仅改善了区域电网结构,还开创了共享储能的新模式,为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疆三塘湖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新能源输出基地。不过,风力和光伏发电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这对电网稳定性提出了考验。虽然储能系统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但现有的设备大多缺乏主动支撑能力,容易引发电网故障。
传统的跟随电网型储能完全依赖主电网运行,一旦电网发生异常,可能造成大规模停电。而在新疆三塘湖,华润电力与华为数字能源合作部署了构网型储能系统,具备主动调节电压和频率的功能,无论是并网还是离网状态都能稳定运行。该项目通过增加PCS(智能储能控制器)配置,提升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得当地新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从40%提高到了60%。
在全球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华为的构网型储能技术展现了出色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高原上的柯拉光伏站到长江边的中广核储能站,再到三塘湖的构网型储能工程,能源央企与华为携手,用创新科技谱写了清洁能源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