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黄迪颖研究员及其博士生宣强等人,在热河生物群中找到了一种中生代蝎子化石——龙城热河蝎(Jeholia longchengi gen. et sp. nov.)。这是热河生物群首次出土蝎子化石,也填补了中国中生代蝎子化石记录的空白。这项研究成果已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据介绍,这块蝎子化石名为龙城热河蝎,因产地为热河生物群,且其模式标本存于辽宁朝阳的龙城区而得名。此前,中国仅记录过山东山旺中新世的山东中华蝎、湖北泥盆纪的纤跗湖北蝎以及内蒙古乌达二叠纪的始蝎三种蝎子化石。
此次发现的龙城热河蝎标本较为完整,不过前半部分略有缺失,保存在灰色泥岩中。它的须肢纤细,腿节和跗节较长,胸板为五边形,尾针较长,因此被归入杀牛蝎小目Buthida。不过,由于缺乏毛序和螯肢等关键特征,具体属于哪个科仍未确定。
研究显示,龙城热河蝎的体型比其他已知的中生代蝎子化石更大。经测量,这种蝎子化石的体长可达10厘米,属于较大的种类。它可能是热河生物群食物链中的次级或三级消费者,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同时也可能捕食小型脊椎动物的幼崽。此外,它也可能成为早期鸟类、哺乳动物和恐龙等中大型脊椎动物的猎物。
通过对热河生物群食物网的初步构建,研究人员发现龙城热河蝎在网络中占据较高的“介数中心性”位置。这意味着它很可能与其他多种物种存在复杂的生态联系。这一发现为深入了解热河生物群食物网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