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权威机构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一份《GEI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该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范围内独角兽企业总数攀升至1201家,总估值高达34526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375家独角兽企业,而长沙则独占9席。
长城战略咨询的武文生董事长强调,独角兽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和参考具有深远意义。长沙能够培育出9家独角兽企业,不仅彰显了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证明了城市营商环境的显著提升。
中国的独角兽企业,特别是那些未上市、估值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正展现出高速的成长势头。在这次评选中,兴盛优选、茶颜悦色、三一重卡、天鹅到家、中伟新能源、文和友、零食很忙、希迪智驾、福米科技等9家企业脱颖而出,它们的总估值合计达到239.3亿美元。其中,兴盛优选以100亿美元(约人民币727亿元)的估值位列湖南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长沙市发改委发布《长沙市关于加快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的实施方案(试行)》,目标是在2025年前将全市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加至1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达到30家,独角兽种子企业达到100家。此次入选的九家独角兽企业,意味着这一目标已接近实现。
与此同时,湖南上市企业在2023年的表现同样亮眼。据统计,146家湖南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计9249.45亿元,相比2022年的8880亿元增长了369亿元,整体业绩稳健增长。其中,华菱钢铁连续第六年蝉联千亿营收的头衔,全年实现营收1638.97亿元,占湘股总营收的17.72%。此外,全年有7家湖南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排名全国第11位。
“湘商回归”工程的实施,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17年起,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湘商回归”战略,旨在吸引在外的湘商回归家乡投资兴业。数据显示,2022年新注册企业953家,到位资金4475亿元;2023年上半年,新注册企业598家,同比增长40.4%,累计到位资金2574.9亿元,其中不乏已具规模的上市企业参与。
以万兴科技为例,其创始人吴太兵在参会时发布了《湘商回乡倡议书》,鼓励所有在湘湘商共同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桥梁与纽带。2018年,万兴科技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随后积极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致力于“立足长沙、拥抱世界”,开启“二次创业”。
长沙市政府持续重视人才工作,自2017年推出“长沙人才政策22条”以来,相继启动了高端产业人才倍增行动计划,并出台了“乡村8条”、“自贸区45条”和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2023年底,为加速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发布了《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试行)》。
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一系列举措吸引人才回湘发展。比如,湘江实验室宣布博士年薪可达20万至50万元,入职即获得中级职称认定。万兴科技启动2024年引才入湘行动,提供了包括产品、研发在内的数十个高端岗位,岗位年薪平均超过40万元。部分关键岗位如高级图像算法工程师、高级算法优化工程师、高级音频算法工程师等,薪酬可超过百万,同时还享有相关人才政策激励。
长沙的人才总量从2017年的110万增加至2022年的302万,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列,“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升至全国第十、中部第一。2023年,长沙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创新措施,长沙正形成独特的“引力场”,吸引更多人才留在这座城市,共同推动其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