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数字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对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的规范化发展给予支持。中国的数字化医疗领域虽早有起步,但此前在商业模式的成熟度方面还有待提升。然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数字医疗领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实现了显著增长,据统计,相较于疫情前,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几乎增长了六倍。
回顾历史,2015年前,医疗数据未得到有效整合,AI医疗领域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医疗大数据建设的推进,基于深度学习的感知智能应用开始兴起。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了推广智能医疗体系的必要性,提出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医疗服务模式。2018年,政府倡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基层领域普及,明确了在医疗影像、智能服务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这一政策导向激发了大量初创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医疗技术创新与应用。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从2014年的2.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06%。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正经历着“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的快速调整,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扩大至4.15万亿元。
尽管如此,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仍面临对外依赖度高的问题,国产替代市场潜力巨大。在许多高端细分领域,国产化率不足20%,存在“卡脖子”现象。不过,随着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如心血管介入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国产器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目前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仍主要由进口企业主导,创新医疗产品的渗透速度相对较慢。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入手。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机器人展现出明显优势。手术机器人因其高精度与稳定性而成为制造难度最大的品类,广泛应用于骨科、腹腔等复杂手术中,有效降低了术后疼痛,提高了手术精确度。相比之下,康复机器人在护理、治疗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辅助与医疗服务机器人则在远程医疗、导诊、消毒等方面提供支持。近年来,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了207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约为800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与33.9%。
作为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与医学影像等高新技术的复合交叉产物,医疗器械产业是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从2011年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跃升至全球第二大市场。据BCG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7298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888亿元,全球占比将从21%提升至30%,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微型驱动模组”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并引领行业技术升级,为包括胰岛素泵、吻合器、切割器、内窥镜、眼科给药系统、手术机器人等在内的多种医疗器械提供微型驱动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巧妙的设计,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噪音。在这一领域,嵌入微型驱动系统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够简化治疗过程,提升病情监测效率。兆威机电致力于“微型驱动领域进步,共创智能美好生活”,协同医疗行业伙伴共同打造智能、精准的产品矩阵,涵盖了吻合器、视力矫正设备、胰岛素泵、骨科手术创面清洗泵、分子测序仪、医疗试管翻盖系统、眼科给药设备、医疗注射器、血压计、手术流体泵、脉象仪、液体处理工作站等,助力构建智慧医疗生态。
数字化时代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融合日益加深,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经济增长放缓、供应链中断等挑战,但对于中国医疗科技企业而言,出海战略仍然是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国内市场的国产替代积累,以及对增长需求的响应,加之对更广阔海外市场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科技企业正在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处于国际化发展的哪个阶段,合作共赢、发挥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对于加速构建自身的产品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