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电解液成分 提升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

图灵汇官网

科技日报讯(记者王延斌)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中,低温环境下的性能下降始终是一个关键挑战。2月28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苏新教授团队宣布了一项突破性技术,显著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并在极端低温条件下保持了出色的性能。

这项创新成果,经国际能源与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储能材料》刊发,展示了在零下43摄氏度的环境下,电池容量仅下降20%,这一表现较之传统锂离子电池有了质的飞跃。

锂离子电池以其长寿命、高比容量和无记忆效应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和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电池在低于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55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常常面临容量衰减严重、循环寿命缩短和充电困难等问题。

苏新教授指出,通过调整电解液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提高离子电导率、加速电荷转移过程并抑制锂枝晶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

特别地,电解液特性被认为是决定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多数锂离子电池采用非水液体电解液,低温环境下,其黏度增加导致离子电导率降低,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速度减慢。此外,低温还加剧了电化学极化,加速了锂枝晶的生长,破坏了电极界面结构,从而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

苏新教授的团队长期以来专注于开发高性能、高寿命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并推动其产业化进程。他们认为,液化气体电解液和局部高浓度电解液可能成为未来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理想选择。目前,团队正与深圳澳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实现这一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大话智能
    下一篇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2月22日消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了近日关于“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赛力斯”的相关传闻。他表示,华为对赛力斯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在增加,